騎著白象的飛天神佛、蓮座上俯視信徒的莊嚴立像逐次浮現,壁畫顏色華美、神色如真,配合著佛教音樂,讓觀眾得到神圣的宗教體驗。
能夠直面佛祖的心靈震憾,你準備好了嗎?
敦煌,因世界四大文明體系在此交融匯聚而孕育了人類文化藝術寶庫莫高窟。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5萬多件極具文獻價值的經卷文書的出土,使得這一發現被稱為二十世紀四大考古文獻發現之一。敦煌也被作家馮驥才稱為人類的敦煌。
如何讓敦煌石窟的文物“活”起來,讓人類的敦煌走向世界?
經過多年的論證和實踐,文物保護者給出了答案——給它一張“復活卡”。
這張“復活卡”叫數字敦煌。
把文物都“搬”到電腦里
要讓敦煌的文物永生,總共分幾步?
拍照—打開電腦—存進去。
這看上去很簡單,其實千余年來,受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敦煌石窟一直面臨著逐漸退化的危險。能否永久保存敦煌石窟的信息,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給文物拍張“證件照”緣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樊錦詩在北京出差,第一次看到有人使用電腦。她問對方:“你關機之后,剛才顯示的圖片不就沒了嗎?”對方說:“不會!圖像數字化后,儲存在計算機中可以不變。”樊錦詩深受啟發。如果數字儲存可以使壁畫信息永久“保真”,那就應該把所有洞窟的壁畫都轉成數字保存,而且要高保真、高清晰度、色彩逼真、形象不能變形。
20世紀90年代,敦煌研究院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揭開了敦煌石窟數字化保護的序幕,開展了數字化關鍵技術的探索與研究。
從此,在敦煌就多了一群給文物拍“證件照”的考古工作者。
在昏暗的洞窟中,專業人員自制軌道、燈箱,分層、逐行拍攝壁畫,然后利用計算機技術,將數量龐大的照片逐一比對、拼接和修正。僅實現一個300平方米壁畫的洞窟數字化,就需要拍攝4萬余張照片。
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吳健介紹,數字化不同于簡單的修修補補,本身就是預防性的,利用技術手段把洞窟的信息采集下來,通過影像永久保存。
“近30年來,畫面精度已從最初的75dpi(圖像每英寸長度內的像素點數)提升到最高600dpi。這意味著,采集后的圖像四倍于原作,在熒幕上看遠比在洞窟看清晰。”吳健說。
這一次將真正神游“凈土”
敦煌石窟數字化后,是時候讓他們“活過來”了。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建成,將數字化資料制作成影片供游客們欣賞,給予他們完整、沉浸式的體驗。在直徑18米的球幕影院中,通過數字化取得的壁畫素材纖毫畢現,游客如沉浸蒼穹之中,飽覽夢幻佛宮的壯美。自此,“前端觀影、后端看窟”的旅游開放新模式在莫高窟實現。
“我們運用了多種數字化技術,目前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石窟壁畫采集工作,后期團隊也正在進行拼接處理工作。接下來我們就要對26米高的大佛像進行三維重建,在當今世界大型數字化項目中,敦煌這個項目應該是最大的。雖然任務非常艱巨,但是它的意義非凡。”吳健說。
敦煌石窟前些年的游客接待壓力始終不小,游客往往集中在中午時段涌入,不但造成擁擠,激增的熱量和二氧化碳也可能對石窟壁畫帶來傷害。借由數字展示中心的數字化展映,莫高窟大大推動了游客預約、有序參觀,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游客蜂擁至洞窟的壓力。
一張“復活卡”讓世界“云游”敦煌
數字化的敦煌,“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敦煌研究院在數字化探索的道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對外展覽方面,過往面臨實物重、運輸貴、保護難的問題,就連不少臨摹品都是不便移動的珍貴文物,一年組織2至3次外地展覽已屬不易。
借助“數字化”后,無論是3D打印出洞窟框架、1:1還原莫高窟真實場景,還是利用數字化投影,動態展示壁畫效果,“活”起來的敦煌都受到參觀者們的交口稱贊,組織外地展覽的次數也增加至每年十余次。
2016年,數字化的另一成果“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及全景漫游,免費在網絡上公布。人們只需輕點鼠標,就能身臨其境地免費欣賞洞窟景象。
“2020年研發上線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線,迄今已有近4000萬用戶線上瀏覽敦煌;全球共享的30個洞窟高清圖像‘數字敦煌’資源庫,目前點擊量已超過1000萬人次。”吳健介紹。
數字化像是一張“復活卡”,讓不可移動的壁畫越過山川海洋,抵達世界各個角落。現代展示手段,也為人們提供了了解敦煌的全新視角。讓莫高窟“容顏永駐”,正在成為可能。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