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棲息在湖邊的鳥類 蘇州環境監測中心供圖
本報訊(記者 惠玉蘭)水鳥迎著風鳴叫、飛翔,湖畔的蘆葦叢郁郁蔥蔥……曾因多年圍網養殖造成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東太湖,隨著圍網拆除和近年來一系列修復和治理項目的實施,水域面積逐年提高,濕地生態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改善。據江蘇省蘇州環境監測中心最新調查顯示,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東太湖圍網養殖拆除區記錄到鳥類11目30科56種。
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是蘇州的“母親湖”,也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2019年6月,東太湖圍網全部拆除,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水域全部停止漁業捕撈作業。近年來,東太湖圍網拆除區域岸線受人為干擾顯著減少,該區域的陸生植物、濕生植物、水生植物逐步恢復為自然生長狀態,為鳥類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地與安全的捕食場所,鳥類的數量顯著增加。
2022年初,江蘇省蘇州環境監測中心得知,有被環境保護志愿者追蹤的黑臉琵鷺分別從韓國和南通沿海濕地向東太湖區域遷徙。根據衛星定位信息,調查人員連續蹲守多日,最終驚喜地在東太湖圍網拆除區域發現了3只黑臉琵鷺與白琵鷺群結伴棲息,其中具有環志標識且攜帶衛星定位器的黑臉琵鷺有2只,編號為Y24與M06。
追蹤調查發現Y24與M06分別在2020年、2022年出現在東太湖圍網拆除區域并棲息于此,停留時間均長達6個月,這是多年未見的情況。江蘇省蘇州環境監測中心將此處信息上傳到了黑臉琵鷺保育網,為世界鳥類學者和愛好者保護黑臉琵鷺及其棲息地提供基礎數據。據悉,在記錄到的鳥類中有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紅隼、小鴉鵑、白腹鷂等珍稀物種。
江蘇省蘇州環境監測中心生態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東太湖圍網的拆除不僅恢復了自然水域與周邊濕地,更提升了東太湖各個濕地之間的水體連通性,顯著降低了景觀破碎度,形成了連續的水域濕地區域,大幅度提高了鳥類的覓食半徑,因此使得大中型鳥類、掠食者猛禽此類覓食半徑要求較高的種類得以駐留,“我們將繼續開展東太湖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服務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期待東太湖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進得來、過得好、留得住’。”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