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記者走進位于富陽場口鎮瓜橋埠村的吳大帝精品皇菊園,只見一壟壟皇菊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疊翠流金,微風拂過,送來沁人心脾的清香。
在搖曳生姿的金色花海中,三三兩兩的游客賞花聞香、采摘體驗、拍照打卡,感受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的意境。
笑顏如花兒一般綻放的,還有挎著竹筐正在采摘皇菊的10余名村民。“這活兒不累,120元一天,能連續摘一個多月,這可是在家門口賺的一筆不小的收入。”采摘工張敏云喜滋滋地告訴記者。
“新農人”回鄉創業
經營吳大帝精品皇菊園的是一對年輕夫妻,雙雙都是香港城市大學碩士研究生。5年前,丈夫曹少疑先回鄉創業,接手父親的杭州春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研究農產品烘干技術,開展金絲皇菊引種試驗。
“誰來種,種什么,怎么種,怎么賣?農村產業振興,需要有年輕且專業的力量加入。”2020年,何格倫辭去干了8年的銀行工作,與丈夫一起打拼。沒有農事經驗的何格倫,先后考取了全國花草茶加工高級工程師、農業職業經理高級工程師、加工貯藏高級工程師、中級茶藝師等職稱。
這對志同道合的“新農人”,采取扦插育苗法,選育成功“東吳1號”卷心型金絲皇菊、“東吳2號”無太陽花皇菊,一株皇菊可以開30到50朵花,具有花朵個大、花瓣厚實、花形美觀、香氣濃郁、色澤金黃等特點,結合有機種植、智能化大棚栽培設施,讓這片花田充滿科技力量。
解決了田里的事,產品加工也沒讓人省心。何格倫說,關于采摘一開始并沒有統一標準,阿姨們干活全憑經驗,有些人覺得中間帶一點綠芯的適合采摘,有些人則覺得全黃的摘下來才是比較好的,各有各的主意,這直接導致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效益。為此,她通過泡水實驗,進行數據比對,制定了詳細的采摘標準。
為了打開銷售,何格倫挖掘富陽本土歷史文化,主打“吳大帝皇菊”品牌。從免費試飲開始打知名度,到組建團隊細分銷售渠道,再到實行交叉銷售激發團隊熱情,何格倫帶領團隊一步步打開了市場。利用“互聯網+”進行農產品線上直播,最多的一天訂單超過3000單。
讓皇菊成為“共富花”
5年時間,吳大帝精品皇菊園面積從原先的4畝擴大到15畝。不僅如此,培優的種苗還提供給嘉興、湖州、紹興等地農戶,種植面積達上千畝。“每畝皇菊,光是鮮花就有8000元—10000元的產值。如果深加工的話,畝產值可以達到5萬元。”曹少疑說。今年,春蕾公司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展開合作,共同研發金絲皇菊組培苗,通過葉片等組織進行脫毒育苗,提高種苗抗蟲害能力,同時在外地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實驗,提升金絲皇菊在土壤修復方面的作用。春蕾公司研發的另一個方向是,縮短皇菊培育期、延長盛花期,探索“春糧(早稻)+皇菊”種植模式,既兼顧糧食生產,改良土壤,又吸引人氣,帶動鄉村旅游發展。
王洲島上,因種瓜之處有橋,名“瓜橋”。又因瓜橋之處有渡,村便以“瓜橋埠”為名。相傳東吳大帝孫權的祖父孫鐘曾在此種瓜,名“雄瓜地”。“雄瓜地”石碑旁,就是如今的吳大帝精品皇菊園。
“王洲島上種雄瓜,瓜橋埠頭賞皇菊。”曹少疑說,吳大帝精品皇菊園要深挖“雄瓜地”文化,打造王洲島文農旅融合發展示范點,同時開發皇菊酒、皇菊糕點、皇菊盆景等衍生產品,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嬌艷的皇菊成為共富工坊一朵燦爛的“共富花”。(記者 駱炳浩 通訊員 章苗)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