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中共杭州市臨平區委舉行“杭州這十年·臨平”主題新聞發布會。臨平區區委書記陳如根重溫了過去十年精彩歲月,回顧臨平這一路的發展變遷歷程,并和區委副書記、區長施華淼回答記者提問。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十年,也是臨平經濟社會加快高質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十年。臨平始終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堅決篤行“兩個維護”、全面奮進“兩個先行”,在高質量發展中加快建設“數智臨平·品質城區”。全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區域環境面貌持續變好,城區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砥礪筑夢十年路,奮楫揚帆啟新程。臨平將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持之以恒以深入對浙江、杭州、臨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市委堅強領導下,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兩個先行”中展現頭雁風采扛起臨平擔當。
1
記者: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了“兩個先行”奮斗目標,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要奮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臨平作為全省最“年輕”的區,也是杭州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以怎樣的理念和行動,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兩個先行”中展現頭雁風采扛起臨平擔當?
陳如根:在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時刻,省市委沿著站高望遠、審時度勢,精心擘畫“兩個先行”美好藍圖,明確打造世界一流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奮斗目標。臨平作為全省最“年輕”的區,既面臨重大機遇,也肩負光榮使命。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及省市委全會決策部署,動員全區黨員干部群眾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堅決篤行“兩個維護”、全面奮進“兩個先行”,在高質量發展中加快建設“數智臨平·品質城區”,切實為全省推進“兩個先行”,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兩個先行”中展現頭雁風采扛起臨平擔當。突出把握好四個方面:
一是以大戰略引領大跨越,就是要一以貫之傳承好“八八戰略”這一寶貴財富,領悟對照“5大戰略指引、11方面重要遵循”,將落實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區第一次黨代會部署要求聯系貫穿起來,推動發展新跨越,為“八八戰略”實踐偉力提供鮮活例證。
二是以大視野融入大格局,就是要將服務“國之大者”、省市戰略與推動臨平發展結合起來,不斷放大數字化改革的裂變效應,鞏固代表杭州接滬融長的區位優勢、聯動三條廊道發展的支點地位、數字驅動轉型升級的智造基礎等,最大程度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三是以大安全保障大發展,就是要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重塑大安全理念、格局和體系,加快完善風險閉環管控大平安機制,強化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專項治理,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
四是以大轉變推動大落實,就是要牢固樹立崇尚實干、奮勇爭先的鮮明導向,促進干部抓落實理念、方法、作風全面轉變,推動黨中央及省市區委決策部署從宏觀到微觀、從愿景到實景的全貫通。
今年是全省推進“兩個先行”、杭州“奮進新時代、建設新天堂”的開局之年,臨平將重點實施先進制造業穩進增效、現代服務業提級擴容、產業大平臺空間重塑、雙創生態圈優化提升、共富新生活共建共享、新時代文化繁榮興盛、護航二十大平安攻堅、抓工作落實提速提效八大行動,以穩進提質更大成效,為實現“兩個先行”首戰首勝、“建設新天堂”精彩開局作出臨平更大貢獻。
2
記者:制造業一直是臨平區的優勢產業,“未來工廠”數量居全省之首,請問在打造“數智臨平”的進程中,臨平區在發展先進制造業上取得了哪些成果?未來將通過哪些舉措來進一步發展壯大這一優勢產業?
施華淼:制造業是臨平發展的根基所系,是共同富裕的底氣所在。近年來,臨平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產業數字化轉型之路,做大做強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臨平新城、大運河科創城三大產業平臺,加快推進“3+1+X”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了企業質效、創新能級、數智品牌的“三提升”。
一是雁陣式成長,提升企業質效。截至2021年底,我區擁有營收億元級以上工業企業237家,其中超100億元企業2家,超50億元企業6家,超10億元企業28家,上市先進制造業企業17家。累計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4家、省級隱形冠軍企業8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6家。全區現已形成一支百億級龍頭企業帶動強、十億級中型企業競爭強、億元及以下級小微企業活力強的“雁陣式”企業梯隊。
二是矩陣式布局,提升創新能級。在“接滬融長”發展過程中積極打造平臺矩陣,臨平現已在上海松江建設了長三角G60浙江(臨平)科創基地,著力打造“上海科創+臨平智造”產業轉化模式,并在區內集聚了工信部服務型制造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浙江分院、中國服裝科創研究院、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等創新載體,加快發展藝尚小鎮、算力小鎮、工業互聯網小鎮等三大特色小鎮。以創新平臺為依托,全區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42家,國家級孵化器3家、省級孵化器1家;擁有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創新型領軍企業2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
三是革新式轉型,提升數智品牌。以制造業為基、以數字化為翼,進一步擴大在智能制造、先進制造業等領域的優勢。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育省級未來工廠4家、省級“云上”制造業企業6家,數量居全省第一;成立全國首個未來智造工程師聯盟,已集聚高水平工程師1.1萬余名;成功打造浙江省首個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首批省級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綜合性示范區,擁有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2家、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5家。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挖產業優勢、放大創新潛能,以鏈長制為牽引打造“5+1”產業生態圈,全力建設千億級高端裝備制造、八百億級生命健康、五百億級時尚產業三大優勢產業集群。
一是突出重點擴能級。大力實施“雄鷹”“鯤鵬”“雛鷹”等培育行動,加快完善制造業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全力支持老板電器、春風動力等“鏈主”企業垂直整合產業鏈,加大雙招雙引力度,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二是數智賦能促轉型。深入實施“3521”數字化轉型計劃,聚焦“產業大腦+未來工廠”體系構建,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的根本性重塑,爭創全省“未來工廠”示范區。深化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科技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競爭力。
三是多措并舉強保障。深入實施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每年盤活存量土地不少于2500畝,新增各類孵化空間550萬平方米;健全完善“項目招引、產業培育、人才創新、基金投資”政策體系,加大產業扶持資金投入;建強企業服務中心平臺,以“全生命周期”服務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3
記者:臨平新區設立后,啟動了喬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科創城)建設兩大戰略性工程,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目前進展如何?
陳如根:臨平之名在東晉時就載入史冊,公元988年設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杭州部分行政區劃優化調整后,作為新區臨平,如何以嶄新的姿態、科學的定位推動發展,是我們新一屆也是第一屆區委區政府重點考慮的問題。我們在廣泛征求省市部門、專家學者、老干部、基層群眾建議的基礎上,提出要實施兩大戰略性工程,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
一是緊跟核心。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部署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一直心系大運河,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臨平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同時也是三條運河(京杭大運河、上塘河、運河二通道)的交匯地,實施兩大戰略性工程,就是我們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和關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
二是緊扣中心。圍繞經濟建設中心任務、共同富裕中心工作、融入杭州中心城區,區第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南融、北創、東靚、西優、中興”的區域發展戰略,全面做強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臨平新城兩大既有產業平臺,謀劃布局大運河科創城第三增長極,全力破解經濟總量不大、增長后勁不足、發展空間受限、融入杭州核心城區存在梗阻等問題,實施兩大戰略性工程,就是我們推進“南融”和“西優”的關鍵抓手。
三是緊貼民心。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文化是最根本的民生。我們堅持在現代化先行中推進生態和文化先行,著力還河于民、返綠于民,推進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實施兩大戰略性工程,就是我們爭創共同富裕示范區樣板、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舉措。
自啟動實施以來,兩大工程強勢推進。喬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家級試點,已完成25平方公里范圍的“南融”戰略規劃研究,第一期征收和流轉土地5480畝,完成土地復耕和生態修復465畝,年底總計將形成近5000畝的成片耕地、打造城市綠肺生態空間;同時,我們攜手省農發集團,啟動都市數智農業(產業)示范區戰略合作項目,積極打造農業“雙強”示范區樣板。大運河臨平段沿線環境整治工作全面開展,已完成碼頭簽約27家、騰空24家,完成工業企業簽約30家、騰空28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臨平段)綠道年底前可基本成型、郊野段亞運前將精彩亮相;同時,我們加快建設大運河科創城,已招引優質企業90家,完成有效投資26.24億元。當前,兩大戰略性工程發展框架已經全面拉開,未來,我們將堅持融入大杭州、聯動大平臺、實施大保護理念不動搖,全面提速兩大工程建設,全域提升創新發展能級,為“數智臨平·品質城區”建設、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會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4
記者:臨平區是首批列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先行區創建的縣區,也是杭州市唯一入選縣區,請問臨平區在文化建設和文化惠民等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創新舉措?
施華淼:臨平歷史悠久,大運河、超山梅花等文化源遠流長,玉架山、古海塘等歷史文化遺產與滾燈、清絲水綿等非遺技藝燦若繁星。十年來,我們牢記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將文化服務與城市發展、品質生活深度融合、協同推進。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先進地區、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并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中國曲藝之鄉。2021年度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發展指數位列杭州市第一、浙江省第五。
一是先行先試,建立高標準政策保障體系。率先發布國內首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公共服務規范》地方標準,并在全省推廣。圍繞“新時代文化臨平工程”建設,出臺相關配套實施意見,每年投入2.3億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二是優質均衡,建設高質量公共文化空間。相繼建成臨平大劇院、亞運場館群、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臨平文化藝術長廊等“地標性”文化空間,快速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市民文化設施綜合體等重大文化項目。打造全省首個全國優秀文化站,全區8個鎮街綜合文化站均達到省特級站標準,是全省唯一一個特級站全覆蓋的區(縣),首批58個品質文化生活圈已建成投用,每萬人公共文化設施達4951平方米,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4.9%,“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初步形成。
三是品牌惠民,打造高品質公共文化生活。五次承辦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成功舉辦中國·臨平國樂節、全國空手道錦標賽等重大文體活動。相約系列、“藕花洲”系列等品牌惠民文化活動被文旅部評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活動、榮獲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獎。文藝創作七度榮獲全國群星獎、四度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兩度榮獲中國戲劇獎。
四是數字賦能,實施高效能公共文化治理。創新發布臨享·文化保障卡,繪制數字文旅地圖,首批上線文化惠民打卡點251個、開展惠民活動170余場,同時建成全省領先、全域覆蓋的數智文化館、智慧圖書館,云展覽、云講座等沉浸式便民活動年均服務群眾500余萬人次,更為智能化、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正在進一步實現全民共建共享。
下一步,我們將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先行區創建為抓手,深入實施新時代文化臨平工程,全力打造更富魅力、更具辨識、更有溫度的人文之城,為加快建設“數智臨平·品質城區”注入強大的文化力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的文化生活需求。
5
記者: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是浙江承擔的重大歷史使命。在探路共同富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臨平有哪些探索,有什么好的做法?
陳如根:臨平設區創業恰逢共同富裕從“浙”起步。設區以來,我們深刻把握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圍繞共同富裕“1+7+N”重點任務、“1+5+n”重大改革體系,全面迭代升級工作體系,形成了一批具有臨平辨識度的創新實踐。
一是強產業,全面夯實共富物質基礎。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臨平新城、大運河科創城為主陣地,以落實“鏈長制”為牽引,著力打造千億級高端裝備制造、八百億級生命健康、五百億級時尚產業集群,加快布局5G生態、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以數字經濟為核心、新經濟為引領、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立足臨平區位優勢,深度聯動G60科創走廊、城西科創大走廊,謀劃建設滬杭未來智造協同發展試驗區,攜手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制造業平臺經濟創新試驗區。
二是補短板,全力推進城鄉均衡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在農村,最大的潛力也在農村。我們聚焦“三農”突破口,開展“強村富農”三年行動,深化大運河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落實平臺、國有公司與重點幫促村結對幫扶共富項目29個,去年全區119個村實現村級經營性總收入6.78億元、同比增長18%。以現代社區建設為抓手,謀劃實施管道天然氣“村村通”、農村建房解困三年行動等一批實事,著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行動。
三是惠民生,全域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我們堅持和完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去年公共財政安排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比重達72.2%。加快推進嵌入式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三年將新增“星級”場地200個、面積超10萬平方米。聚焦“一老一小”,全力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積極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區。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啟動全省首個共有產權保障房項目建設,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8700套(間),竣工安置房25.2萬平方米,在推進共同富裕中讓城鄉發展更有溫度、群眾生活更加幸福。
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0.09億元,2021年規上工業企業營收達到1732.05億元,年均增長9.5%,規上工業增加值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達80%,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18.78億元。
省級“未來工廠”4家,今年再添試點2家,總量增量均領跑全省。工信部“單項冠軍”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42家,上市企業數達到22家。
2021年全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77184元、48705元,年均分別增長8.7%、10.2%,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58:1;村均經營性收入達569.8萬元。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