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西站樞紐站西疏解高架通過預驗收、杭騰大道及龍舟路跨余杭塘河南接線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杭州西站樞紐的開通已箭在弦上。
一個個節點的完工,讓杭州西站樞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敏感慨萬分。幾年前,在全程參與西站樞紐的前期規劃后,有著豐富鐵路建設經驗的他赴湖杭鐵路公司,負責合杭高鐵湖杭段建設的前期報批、征地拆遷和施工組織工作。圓滿完成任務后,又回到西站樞紐公司,繼續深度參與西站建設。
從站到路,再回到站。這個在鐵軌上“跋涉”了20余年的鐵路人,是最貼近西站建設一線的見證者,“看到原先設想、策劃的內容,經過大家的努力即將落地,心里很自豪。”秋天代表著豐收,這個秋天,張敏也將和同事一起收獲“果實”。
細化雨棚上蓋確權方案 前后花了一年半時間
張敏的自豪,和西站的種種創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013年杭州東站正式投入運營,他前前后后干了4年的建設管理、5年的運營管理工作,接著“無縫銜接”來建西站。
“東站取得的成就很突出,但規劃和建設階段留下的少許遺憾,對后續運營或多或少有些影響,所以在建西站時,我們希望能在這些基礎上再做提升。”張敏說,西站最顯著的標識就是站城融合。規劃之初,市交投集團、西站樞紐公司上上下下,就對做站場高架和立體交通疏解體系意愿很強,這是避免車站割裂城市、暢通站區交通的一副“藥引子”。同時由于整個車站“抬高”,原來在傳統廣場布設的公交、長途、出租、商業等配套業態可以布置在鐵路車場下方,既集約利用了土地資源,又大大縮短了旅客的換乘距離,但考慮到后續未規劃預留鐵路接線難度以及建設資金增加的問題,鐵路部門心存疑慮。
如今,這個想法隨著西站東西疏解通道環通走進現實。回想那段把想法付諸實踐的日子,張敏和同事花了不少心思。怕壓縮鐵路發展空間,他們就與鐵路部門和設計院討論在前方站設置新的鐵路接線條件;建高架的花費更高,就把高架的好處一個個厘清,“城市不被割裂的同時,還能省出建下穿立交的費用,旅客的換乘距離也短,其實是更值得的。”最終打消了鐵路部門的疑慮,獲得了鼎力支持。
很多開創性的嘗試,一旦下了要做的決心,后續的繁復工作就接踵而來。讓張敏記憶很深的還有雨棚上蓋開發。去年為了領出這本開全國先河的不動產空間產權證,他帶著同事反復和規資等部門溝通,“最難的就是如何把土地分層確權,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細化了設計方案,和鐵路部門界定了開發界面。”張敏回憶,光方案反復細化就用了一年半時間。
高標準創新西站建設 心情忐忑又期待
自豪,還來自西站建設過程中的種種高標準、高要求。
走進站房北面的旅服夾層,張敏指著面向吳山、寡山一面的觀景平臺,興奮地介紹:“這里的玻璃使用的是航天標準的,這種特種玻璃全國能生產的廠家屈指可數。”而南面的云門上,每塊玻璃的規格都不同,也都需要廠商定制。
玻璃的選用正是西站建設難度的一個縮影。當張敏從湖杭公司回到西站公司,正碰上西站建設進入高潮,面對“浩如煙海”的建設主體,以及“不計其數”的建設項目,他需要不斷地給自己施壓,去激勵自己,“其實心里很忐忑。首先是因為疫情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要按期交出作品,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交出之后,做了這么多創新,能不能得到大家認可,也是個未知數,但所有這些的前提條件,就是把它好好地建起來。”
回憶最忙碌的日子,張敏面對著鐵路、地鐵、城市配套、疏解通道、車站4個象限等一系列工程,這些項目施工空間高度重疊,往往地鐵施工先做一道工序后,要和高架匝道的施工日程無縫銜接,“工序非常復雜,時間也很緊張,但我們協調處理工序銜接不能急,要有條不紊。”
如今隨著云門外立面幕墻進入收尾,西站的面貌已呼之欲出,張敏很欣慰:“真的是看著西站一步步建起來的,現在的心情既忐忑又期待,希望能給市民一個滿意的樞紐和美好的出行體驗。”(記者 章翌 通訊員 杭云宣)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