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貨,臨安三寶。在許多人印象里,臨安的特產大致可概括為“一筍一葉一核桃”。其中的“一筍”,就來自有“中國雷竹之鄉”美譽的太湖源鎮。
太湖源鎮,地處天目山麓,顧名思義,它是太湖水系的源頭,也是臨安生態旅游業“夢開始的地方”。今年,杭州市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發布全市首批共富帶,“太湖源鎮‘源頭共富’共富帶”成功入選。
這條由部分村落領銜全鎮20個行政村的共富帶,充分發揮了源頭生態的高位優勢。貫穿全境的205省道與“美麗公路”高后線,一縱一橫,帶出30公里的“美麗鄉村”精品線和綿延10公里的特色產業帶,重新定義了鄉野的綠富美格局。
共富帶上不僅有泛龍竹海、青云茶鄉等“九大農業園區”,也有以白沙、指南為代表的北部“網紅”村落。在竹海茶鄉的加持下,它們先后打出“生態牌”,大力發展零碳農業、觀光旅游,朝著“富美太湖源、農旅樣板鎮”的目標闊步前行。
一場源頭“土改”革命 開啟雷竹產業“第二春”
泛龍竹海,名副其實是一片竹的海洋。早在30多年前,雷筍已經成了這兒的“搖錢樹”。有人靠雷筍產業,早早蓋起了小別墅。
這萬畝竹林蕩層云的氣魄,也震撼了林漢良。十幾年前,他偶然間到此旅游,對臨安一顆筍一片林的經濟效益產生了濃厚興趣。
因為曾在供銷社工作,林漢良對于雷筍種植,上手很快。2005年,他正式開啟了與竹相伴的人生,首個目標就是希望,能栽培一款口味脆甜、市場口碑佳的特色竹筍。如今占地千畝的天目水果筍現代產業園,便由此萌發。
“剛來時,傳統的雷筍產業正經歷著由盛轉衰的瓶頸期。”多年耕種土地缺乏休養,再加上單一過量施肥,導致竹林退化問題日漸突出,竹林拋荒現象日趨蔓延。林漢良對此感到痛心,立刻展開了“施救”行動——測土配方施肥。
土地像人一樣,要想竹子長得好,也得講究個營養均衡。“不同的竹需要不同的土,缺啥補啥。”林漢良決定從根源入手,按照竹林退化的程度對癥下藥,分別給出生態修復和“土改”的方案。
林漢良一邊琢磨土肥配方,一邊找到了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院校開展產學研項目,為水果筍的種植標準及測土配方肥料申請了26項專利,將科學種植現代化貫徹到底。竹林還是那片竹林,重啟后,一切卻又不同了。
這些年,林漢良的水果筍基地一直維持著優質高產的狀態,通過測土配方技術對竹林進行靶向改良,平均每畝雷筍增產1000斤以上。眼見竹林重現生機,增產又增收,鎮里的16個行政村紛紛上門求合作。
他們希望由林漢良帶頭,匯聚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的力量,組建水果筍專業合作社,制定地方統一的《雷竹水果筍生產技術規程》,對筍的土壤環境、品相分級等進行系統規定。標準化操作的“水果筍”每斤收購價比普通筍高出1至2元,累計帶動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
共富的雪球越滾越大。這份關于水果筍的生產規程,如今已在臨安區推廣。“新時代的農民培訓很重要。加入水果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可以先免費申領生產資料,等成功獲利后再扣除前期成本。”如今,致富一方的林漢良團隊,正通過“浙農云”、科普服務站等方式,提供保姆式培育服務,幫助新手平穩度過初創期。
現在,太湖源的雷筍產業搭載上鎮里的“雷筍產業大腦”和“雷筍云鏈”,還被賦予了土壤大數據監控、產品溯源等功能。
一次產業融合大升級 “老市場”轉型共富樞紐
三農工作始終是“源頭共富”共富帶的重中之重。在太湖源鎮,有一個面積60.7平方公里、覆蓋11個行政村的省級現代農業園,以打造“一心一線四片九園”為核心,持續牽引著帶上的農業向一二三產融合方向發展。
這九大園區中,既有相對成熟的泛龍竹海水果筍示范園和楊橋村的西馬克竹筍加工園,也涵蓋了正進行整體提升改造的竹筍交易大本營——青云鮮筍產地倉。
生產、加工到銷售,雖然都圍繞著竹子等農產做文章,大家的定位卻不盡相同。青云村,除了千畝白茶產業,還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鮮筍交易市場所在地,每年二三月鮮筍大量上市的時候,日均交易人次可達3000人,行業集聚效應明顯。
去年,太湖源鎮政府投資2800萬元將老市場易地新建,升級成面積2萬平方米的鮮筍產地倉。在保留原有交易市場的功能外,產地倉配套建有智能冷鏈倉儲中心,可智能監測溫度、濕度、氣體等數據,并通過“雷筍云鏈”支持手機端進行進貨、入庫、裝車等物流操作。
產地倉還配置有直播中心,通過“云銷售”幫助天目雷筍打開線上渠道,開拓全國市場,完成從高質到高價的轉變。據太湖源鎮副鎮長曹迅介紹,半年來,青云鮮筍產地倉已有81家商戶入駐,約5萬噸鮮筍從這里運往全國農貿市場,天目筍系列產品與天貓、盒馬、叮咚買菜等官方旗艦店合作,銷售產值達3.6億元。像主供盒馬的“老林牌”天目水果筍就賣出過45元一斤的高價。
待今年11月鮮筍產地倉完全建成后,這里將成為“源頭竹海”的共富樞紐,輻射帶動臨安區天目雷筍產、供、銷一體化發展。
產業全鏈發展、全域鋪開,村民將如何獲益?鎮上總結了“四金”的增值模式,即“流轉得租金、入園掙薪金、經營得現金、入股享股金”。從土地流轉規模生產的源頭開始,到銷售得利的股份分紅,安排得明明白白。近兩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萬元,兩年增長近30%。
“接下來,太湖源鎮將以推進黨建聯盟實體化運行為抓手,通過‘黨建帶領、政府帶動、企業帶路、農民帶地’,高標準打造‘紅葉指南、味道楊橋、竹海青云、稻香天目’鄉村共富綜合體,推動‘源頭共富’。”曹迅說。
一場生態旅游山居熱 帶起家鄉致富創業潮
夏蟲鳴、晚風涼,竹林深處有人家。中國人對山居生活的向往,是融在骨子里的情懷。
產業融合的趨勢下,太湖源鎮的民宿集群,正進行著一場“把客人請進來,讓山貨走出去”的共富實踐。
白沙村坐落在“源頭共富”共富帶的源頭,早在1998年,村里就通過山林經營權的流轉,引進資金,開發出全市首個以生態休閑旅游為特色的“太湖源生態旅游景區”,掀起了一場“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熱潮。
這里也“藏”著夏菊萍夫妻開的民宿——魚樂山房。作為“太湖源山居”民宿聯盟的會長,夏菊萍的每一次轉型,都折射出老牌旅游村的自我革新。
2008年,生態旅游景區客流穩步提升,夏菊萍于是辭去教師工作,投入了火熱的農家樂浪潮中;2016年,臨安區太湖源鎮爭創浙江美麗鄉村示范鄉鎮,夏菊萍響應“減少一張床、獎勵一千元”的鼓勵政策,又花了兩年時間,從高頻接待的30間房農家樂,轉型為茶文化主題的15間民宿,開始走高端精品路線……
“1000元以上的房間會有人訂嗎?”轉型初,夏菊萍也曾自我懷疑過,“最后還是選擇相信太湖源的好山好水,好在隨著回頭客的口口相傳,營業額令人安心地逐年增長。有時需要提前兩周預約房間。”
游玩高峰期空房要“調劑”,2019年,“太湖源山居”品牌順勢而生。該山居聯盟集結了白沙、臨目、指南、東坑、東天目等村落的50余家精品民宿,用于分散客流共享發展紅利。“加入的條件是證件齊全、特色鮮明、主人靠譜。”夏菊萍概括道。
像主打茶文化的魚樂山房,除了吃和住,還開拓了會議接待、名師講堂、茶事體驗等衍生業務,并與本地公司研發推出白沙昭明·荒野茶等伴手禮,備受歡迎。“又能幫助銷山貨,又能額外促增收,何樂而不為?”夏菊萍對現狀十分滿意。
目前,白沙村開設有農家樂200余戶,帶動了全村97%的勞動力和500多位外來務工人員就業。業態興旺,村里也不乏年輕的面孔。因為專業對口,浙江農林大學的白珂珂來到魚樂山房做起了兼職。
“學校的茶文化專業會教一些實用技能,比如冷泡茶、抹茶冰淇淋等等,現在剛好有用武之地。”在等待研究生入學的間隙,白珂珂打算在白沙用一段充實的工作經歷,度過自己的暑期生活。
賣山頭、賣山貨、賣生態……走過環境整治的1.0版,來到美麗鄉村建設2.0版,又進入生態共富的3.0版,太湖源在綠水青山間不斷追問共富密碼,放大源頭致富效應,喚起山區綜合可持續發展的蓬勃生機,給出了以美帶富的“臨安模式”。(記者 馬夢妍 攝影 鄭承鋒)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