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環球 >
臨平區塘棲鎮:體育讓文化禮堂“動”起來 非遺讓文化禮堂“亮”起來
2022-07-26 08:49:00   來源:杭州日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文化特色、古老非遺、魚鷹精神……行走在臨平區塘棲鎮的各個農村文化禮堂,看到的是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禮堂建設之路。那些曾經的古戲臺、老廠房搖身一變,已然成為農村文化的新地標、美麗鄉村的新風景。文化禮堂與傳統村落融為一體,形成錯落有致、特色鮮明的村落環境。

這些年,塘棲鎮以文化禮堂建設為主抓手,打通理論宣講、文化服務與健身體育服務等資源平臺,在城市書房、農家書屋等場所建立N個網格型文化服務點,有效推動了塘棲特色文化資源品牌化運作,文化禮堂使用質效得到進一步提升,一幅精神共富鄉村圖景正在塘棲徐徐展開。

體育讓文化禮堂“動”起來

“我每天都來健身的。”這幾天,莫家橋村文化禮堂的百姓健身房又開放了,晚上6點,村民莫大章早早地來到健身房,“搶”上器械,開始鍛煉身體。“晚上人很多的,這個健身房很受大家歡迎的。”

2020年1月,莫家橋村文化禮堂正式投入使用,室內設有講堂、農家書屋、百姓健身房等;室外設有文化長廊、籃球場、停車場等場所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禮堂二樓的百姓健身房,是臨平區最大的村級室內健身室,內部仰臥板、自行車機、跑步機、乒乓球桌等器材一應俱全,供村民健身使用。2021年,該文化禮堂健身房使用達15000余人次,頗受村民喜愛。

除了為村民提供健身場所,文化禮堂還成了塘棲舉辦體育賽事、活動的熱門場地。去年7月,塘棲鎮第五屆人民運動會順利舉行,丁河村、塘棲村、超山村等多個村的文化禮堂承辦了趣味運動、拔河、太極拳等比賽項目,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參與體育、享受體育。

從健身到競技,文化禮堂真正讓體育在鄉村“動”了起來。“以文化禮堂為載體舉辦賽事,不僅提高村民的健身意識、增強身體素質,也有助于我們推進體育事業發展。”塘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該鎮圍繞“迎亞運”、全民健身運動,將文化禮堂打造為村民享受運動、享受生活的重要場所,不斷豐富村民體育文化精神生活,為塘棲推進“兩富”建設提供堅實基礎。

非遺讓文化禮堂“亮”起來

鑼鼓聲中,燈亮影現,一個個皮影人物活靈活現地登場……在河西埭村文化禮堂內,孩子們隨著劇情歡呼、鼓掌。幕布后,河西埭村皮影劇團的皮影戲藝人們正用一根根小細棍兒調動著各種道具,演繹嬉笑怒罵、悲歡離合。

河西埭皮影劇團前身是老河西埭人的“衛家班皮影戲”,2008年,“衛家班皮影戲”被列入杭州市的非遺保護項目。如何讓皮影戲發光發亮?2020年,河西埭村人柴小英扛起傳承大旗,召集本村對皮影戲感興趣的村民,成立河西埭皮影劇團。

河西埭村在文化禮堂,設立了市級非遺皮影戲展陳館,并為劇團排練、表演提供平臺,同時邀請國內專業皮影戲師傅,傳授劇員技藝。

從籌辦、建立、壯大,河西埭村通過文化禮堂,讓非遺皮影文化真正走出去。如今“村晚”、重陽節等大型活動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還有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只為看一出老底子皮影戲。

近年來,塘棲“活”用文化禮堂,激發非遺文化新活力。作為非遺“清水絲綿制作技藝”項目保護責任地之一,塘北村在文化禮堂打造蠶桑文化館,村民們世代傳承的養蠶、繅土絲等手工生產技藝得以保留。在丁山河村,“清水絲綿”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俞彩根,通過文化禮堂不定期展示、教授非遺技藝,讓大家學習清水絲綿制作技藝的同時,更好地了解當地蠶桑文化。

志愿服務讓文化禮堂“聚”起來

在塘棲南部,丁河村曾是“手搖槳櫓,網捕魚蝦,靠水為生,看天吃飯”的小漁村,如今,曾經家家戶戶的漁船沒有了,但以捕魚衍生而來的“魚鷹精神”,在丁河村文化禮堂繼承和延續。

2019年,丁河村文化禮堂搬進了新“家”,新設農家書屋、排舞房、文化講堂等場地。二樓,水鄉木船制作技藝館則成了當地文化專屬“留存地”。“木船曾是村民捕魚最重要的生產和交通工具,通過該展示平臺,不僅體現祖輩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豐富了其文化內涵。”丁河村黨委書記朱祖華表示。

除了木船,丁河村還從魚鷹的身上提煉出了“魚鷹精神”——“要像魚鷹一樣,深入水底、為民漁魚、回報百姓”。以文化禮堂為陣地,近年來,丁河村圍繞“魚鷹精神”,積極打造文化品牌,并以志愿服務深化精神內涵。

2018年,丁河村組建魚鷹志愿者隊伍,并相繼成立6支志愿者服務隊。作為鄉風文明的實踐基地,魚鷹志愿者隊員們在文化禮堂開展非遺技藝傳承、巧手媽媽課堂等公益宣講和技能培訓。

“文化禮堂是鮮活的,與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互動中,文化和精神力量不斷交融,我們志愿服務品牌也因此匯聚。”塘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志愿服務活躍在塘棲每個角落,新時代文明鄉風吹遍萬家。2018年,三星村成立“送福嫂”志愿服務隊,圍繞“長壽、富貴、康寧、好德、關愛”的“五福”志愿服務內容,并在村文化禮堂一樓設立“送福嫂”新時代志愿服務點,讓轄區群眾盡享“五福”。今年7月,塘棲村組建“棲彩+”7支志愿服務隊伍,將村文化禮堂設立塘棲村新時代志愿服務站,在疫情防控、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未來,塘棲將依托文化禮堂,繼續推出和完善各項志愿服務項目,開展各類豐富生動的文明實踐活動,營造塘棲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風尚。

推進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打造“精神共富”示范樣板,塘棲一直在路上。就在不久前,塘棲鎮通過校地合作,聯合浙江理工大學在丁山河村文化禮堂舉辦了“大手拉小手 藝棲繪共富”暨“文化進禮堂”活動,通過講述蠶桑文化發展,讓當地小朋友對共同富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向往;7月,浙江交響樂團又來到了宏磻村文化禮堂,用精心創排的音樂,來讓當地百姓感受時代的同頻共振……

眼下,在塘棲各具特色的農村文化禮堂,正在不斷地為村民提供優質的“文化大餐”,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塘棲正結合“三服務”工作,努力推動公共文化先行區的創建,從而助力全域百姓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記者何露露 沈鵬陽 柴媛媛)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