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德清禹越三林村養殖戶陳建坤打開手機,在系統里輕點幾下,遠處蝦塘中的自動喂料機就開始運作;傍晚時分,阜溪街道龍勝村村民沈海英步行來到村里的數字生活服務站,根據短信編碼取到了自己的快遞,再也不用往街道跑了……這樣的場景,在德清隨處可見。
多年來,德清縣扎實推進鄉村基建工作,統籌謀劃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服務布局,讓百姓看到了鄉村發展的光明前景。日前,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研究院舉辦《縣域數字鄉村指數報告》發布會,德清以122.1分的縣域數字鄉村指數位列全國第一。
“水產法寶”實現遠程喂養
讓養殖戶足不出戶就能實現遠程喂養的“水產法寶”,正是浙江慶漁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物聯網實時監測系統。該系統對水產養殖的水質、溶氧、水溫等核心指標進行監測,并且通過水質健康分析報告等內容指導農戶調水控藻,防止水質惡化。
“我們的物聯網服務已在德清布局三年,目前,服務的魚塘、蝦塘約4000個,總面積超3萬畝。”市場戰略部總監黃嘉鋒說,依托數字技術,水產品的存活率顯著提高,農戶收益也有了保障。據統計,通過數字化提升,德清縣農業企業用工成本降低43%,生產效率提升40%以上。
不僅如此,德清圍繞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種養基地數字化改造,已有8個生產基地獲評省級數字農業工廠,全縣建成11個數字農業示范園區、4100個物聯網應用示范點。
農村電商經濟是數字經濟中的重要板塊。地處乾元鎮的德清縣農村電商產業園,倉儲中心一派忙碌景象,工人們根據訂單信息打包蔬菜產品后裝車,浙江親龍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顧云芳正仔細核對貨物信息。“以前做線下銷售,售價低,效益差。現在有了園區助力,我們每月的銷售額已超百萬元。”
通過將數字技術與農村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德清縣農村電商產業園已有12家企業入駐,助推農民、農業主體“連線”全國市場,短短半年就打造了德清酸菜黑魚片、蝦田米、青蝦、早園筍等精品網貨。
數字讓鄉村生活更有質感
在下渚湖街道二都村,村民姚阿姨拿著家中積攢已久的可回收垃圾來到生態綠幣兌換點,在智能電子秤上過秤,只見電子秤按照重量,直接換算成生態綠幣,充值到數字平臺的賬戶內。
以“生態綠幣”為代表,德清率先建成GEP核算決策支持系統,實現全縣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產精準掌握,構建生態“綠幣”體系,在數據共享交互的基礎上實現數字化管理,促使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的同時,也讓生態資源更好成為生態資本、生態紅利。
位于鐘管鎮的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則是另一番幸福場景。77歲的顧菊先只需站立在一臺智能化醫療檢測設備前,進行血壓、膽固醇等健康指標的檢測,設備會自動生成專屬的健康報告,存儲在姚春霞的手機內,便于老人和其家人隨時掌握身體狀況。
目前,鐘管鎮已建立21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了12000多名鄉村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聚焦鄉村養老服務和村民慢病管理,德清還實現了“一床一碼一設備”應用場景18個養老機構全覆蓋,及時有效地為慢病村民提供健康咨詢和服務。
去年以來,德清縣商務局聚焦“縣域共配一體化”,為村民提供數字生活一站式服務,小小的數字生活服務站里,共有農業、健康、醫療等6個數字板塊,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一體化,為村民的數字幸福生活加碼。截至2021年底,德清已累計建成村級、小區級智能服務站113個。
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接下去,我們將繼續加快建設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為數字產品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斷完善‘數據歸集池’,同步打通58個部門數據,為鄉村治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德清縣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陳楊名說。(記者 沈曉顏 通訊員 沈宇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