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08月03日),亞洲經濟與金融事務資深記者Anthony Rowley在南華早報刊登一篇觀點文章,評論“緣何這次美元大挫可能是真實危機的初兆”。
他指出,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美元遭遇不詳拋售令金融市場的非自然的鎮定被破壞,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避險或觸發債市利差波動的時刻,而是更為根本的內容發生了變化。
導致美元格外不詳的因素在于全球關鍵貨幣兌黃金、白銀這類參照商品價格走跌,也在于兌全球其他主要貨幣的價值走軟。這樣一個全球領先貨幣的普遍貶值是罕見的。
就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7月29日在發布會上表示美聯儲將維持貨幣政策極度寬松,至少至年末,觸發美元更多弱勢后,美元兌一籃子貨幣刷新近2年低位。
即使美元身為全球主要儲備和結算貨幣的地位并未確切動搖,但它的搖擺暗示著其他國家的法幣必須與美元一起共擔起主要義務,承受這份震蕩。
傳統流派仍認為美元將能很好地維持全球貨幣的標桿位置,因歐元無法應對真正的挑戰,人民幣尚在國際化的道路,日元很明顯也不是夠格的競爭者。
但從近期事態看,如果美國越發撤出國際義務上,隨著其國內經濟的疲弱,美元可能進一步遭遇侵蝕。
在這樣的環境中,許多依賴中國的出口商中可能被說服接受人民幣交易,同時美元的貶值也將令資金經理人尋求其他高息貨幣來替代美元。
可以說,金融市場仍在美元支持的薄冰上步履蹣跚,無論是政府債券購買還是貸款借助,或是貨幣掉期和其他流動性注入。
非傳統型的貨幣政策也在面臨信用考驗,華盛頓地區亞特蘭大理事會委員之一Hung Tran就表示,央行充當過分熱心的最后貸款人之角面臨著道德的風險。
為了維穩市場,美聯儲已經開啟史無前例的寬松政策,但這一熱心卻可能導致市場參與者存在一種錯覺,即他們相信無論發生什么他們都將受到保護,使得央行承擔了巨量的風險。
對于人們毫不擔憂央行可能面臨的道德風險是極難不感意外的。
國際金融研究所指出,除了美聯儲降息至零,采取其他寬松政策之外,其允許政府在疫情期間融資11兆美元的基調,導致政府負債激增至70兆美元,也是觸發金融市場道德風險的因素之一。
從現代貨幣學理論而言,對于美國這樣一個提供主要國際貨幣的國家而言,公共負債僅僅是政府與央行之間的會計交易,而移除了貨幣負債上的限制,政府可能放縱于發債的狂歡中。
這一幕才是美元持續深跌,投資者持續買入貴金屬的背后一大原因。
需要謹慎的是,如果美元大跌,無論是從全球儲備貨幣還是貿易結算,或是融資、金融交易等領域看,諸多榮耀將會隨之滑鐵盧,美元可能遭遇最大的慘敗。
欲戴王冠,必受其重。作為全球結算貨幣,美元并不遭遇國際收支危機,因為美國進口自己的法幣,但美元可能遭遇此前英鎊的困境,逐步淪至“默默無聞”。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