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滾動 >
實踐傳真 | 彩云南洱源西,人文輝上源情 ——洱源西山“相逢”記
2024-08-29 14:45:42   來源:今日熱點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2024,甲辰龍年。8月9日至16日,滬上驕陽似火,云南天高風輕,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聯合上海中學國際部,跨越山海,同赴洱源,一起前往西山鄉初級中學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和教育幫扶活動。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洱源縣榮譽市民黃金賢老師擔任活動領隊,人文學院副研究員、交大“青年崗位能手”“凱原十佳教師”劉思亮老師擔任學術指導,人文學院本科生黨支部汪一帆、姚文禹、王宸宇、金勇進,上海中學國際部同學錢凱琪、孫匯雯、金睿杰、錢睿,西山初級中學李俊濤、李楠、羅海燕、羅玉順、楊錦花、羅斌、羅仙萍、楊麗萍、羅桃梅、尹城欽、羅麗芹、羅燦培、楊建秋、羅秋麗、羅占陽、李圍濤等16名同學共同參加,活動為期八天。此次活動得到洱源縣人民政府關心指導,西山鄉人民政府密切協同,上海交通大學鄉村振興與慈善公益發展基金上源基金、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仁和基金、校友企業翼鷗Classin、校友和社會賢達共同襄助。

圖片

圖片

實踐團成員與西山同學合影

★ 精心準備總動員 ★

圖片

圖片

“上海交通大學‘彩云南洱源西,人文輝上源情’教育幫扶項目”揭牌 梅秋武攝

“彩云南洱源西,人文輝上源情”西山社會實踐和教育幫扶項目 是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定點幫扶洱源縣鄉村振興工作內容。2024年7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老師率團到洱源縣開展定點幫扶工作,并出席定點幫扶座談會。座談會上,洱源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項麗娟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為“彩云南洱源西,人文輝上源情”項目揭牌。

圖片

圖片

實踐團啟程前往云南省洱源縣西山鄉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和上海中學國際部為項目順利實施做了充分準備,認真搭建項目框架,合理設計課程內容,精心準備實踐活動,多方籌募幫扶資源,協同安排實踐行程。6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鄉村振興與慈善公益發展基金“上源基金”上源西山獎學金項目捐贈儀式順利舉行。7月31日,人文仁和基金聯合校友賢達捐贈支持的翼鷗ClassIn設備和軟件完成運輸、安裝和調試所有工作。8月8日,實踐團召開行前動員會,明晰行程安排,確定分工協作,討論工作細節。8月9日,實踐團正式啟程,奔赴洱源,走進西山。

★ 系列課程教與學 ★

實踐團為西山同學們精心準備了文化、音樂、軍事、航天系列課程,教與學的過程中,大家開闊眼界,互動無間。

圖片

圖片

劉思亮老師開設“山海經神話講堂”

劉思亮老師開設“山海經神話講堂”,古韻今風,神話生輝,文化之韻,教育之美。劉老師以深厚的學術深厚造詣,將晦澀難懂的古文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從奇幻仙境到神秘異獸,讓孩子們在享受語言之美的同時,充分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圖片

圖片

劉思亮老師開設“樂器體驗”課程

“樂器體驗”課程中,劉思亮老師講授古樂器的歷史與魅力,現場吹奏塤、陶笛、竹簫,古樂新聲,情滿山鄉。塤聲之中,孩子們屏息聆聽,臉上洋溢著好奇與驚喜。同學們分享自己喜愛的音樂并表演,流行的旋律,民族的曲調,都在這小小的教室里找到了共鳴。這不僅是一次音樂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與交融。

圖片

圖片

退伍大學生王宸宇開展愛國主義專題教育

王宸宇同學講授西沙海戰的故事,給同學們帶來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作為一位曾身披戎裝、駐守西沙群島的退役士兵,王宸宇以他獨特的經歷,為支教的課堂增添了一抹海軍藍。從西沙群島的美麗風光到守島士兵的生活日常,從晨曦初照時的升旗儀式到夜深人靜時的巡邏站崗,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職責的堅守,令人動容。

圖片

圖片

孫匯雯和錢凱琪講授“趣味英語”課程

孫匯雯、錢凱琪和金睿杰給同學們帶來了“趣味英語”課程。在這堂課中,他們從西山同學們較為陌生的英語讀音入手,通過“猜字母”的方式,幫助同學們建構了英語單詞讀音與拼寫之間的聯系,讓同學們在趣味與歡笑中,掌握了新的英語學習方式。

圖片

圖片

劉佳佳老師通過Classin線上臺講授國防航天課

翼鷗Classin劉佳佳老師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臺為西山同學們搭建起探索宇宙的橋梁,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國防航天課。劉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與多段精心挑選的視頻資料相結合,運用Classin最先進的交互臺,融入一系列航天知識小游戲,和大家一起學習著遠望一號太空追蹤的故事。科技賦能教育,學習高效有趣。

★ 綜合實踐想與做 ★

實踐團為西山同學們準備了破冰、軍體拳、趣味運動會、排短劇等豐富實踐活動,西山同學們帶大家撿菌子,大家一起想,一起做。

實踐團成員與西山同學共同開展破冰活動

實踐團和西山孩子們的親密接觸,從第一天的破冰活動開始。交大和上中的同學們密切配合,大家和西山同學們一起“左爪右逃”,共同“呼啦圈疾行”,相互“你畫我猜”,初來乍到的實踐團成員們迅速與西山學生們打成一片。

圖片

圖片

汪一帆、孫匯雯、錢凱琪和金睿杰分享“摩登上海”

汪一帆和孫匯雯給西山同學們講“摩登上海”,為彩云南大山里極少出門的孩子們說說上海,說說交大。孫匯雯教西山同學們好玩的上海話,西山同學們教大家聽不懂的白族話。錢凱琪和金睿杰為大家介紹上海弄堂的來源,講講上海中學的學習和生活。

圖片

圖片

退伍大學生王宸宇、金勇進教授軍體拳

王宸宇和金勇進都是交大退役的大學生士兵,實踐團成員和西山同學們共同編隊,參加兵哥哥帶來的軍事實踐課,大家一起在2600米海拔的山坡上站軍姿、打軍體拳,鍛煉著自己的紀律意識和團隊意識,痛并快樂著。

圖片

圖片

錢凱琪、孫匯雯與金睿杰指導西山同學排練短劇

排短劇是每日都會進行的特別活動。在錢凱琪、孫匯雯、金睿杰三位成員的帶領下,16位學生在《賣黑炭的小女孩》劇本中扮演16個不同的角色,在一次次排練中,變得更加善于表達和創造。

實踐團成員在西山同學引導下撿菌子

西山的同學們帶著實踐團一起去撿菌子,于是大家共同踏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自然探索之旅,前往郊外山林識菌采菌。大家手持提袋,穿梭在密集的灌木與落葉之間,如尋寶般發現并小心翼翼地采集菌類。在當地大姐的指導下,大家了解了如何識別各類菌種。在歡聲笑語中,一行人滿載而歸,籃子里裝滿了各式各樣的菌類,更裝滿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對知識的渴望之情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意。

★ 匯聚資源大家幫 ★

圖片

圖片

“上源西山獎學金”設立

實踐團聚各方資源,鄉村教育得大家襄助。實踐團代表各方愛心人士,向西山鄉初級中學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上海交通大學鄉村振興與慈善公益發展基金框架下,上海中學國際部上源社的同學們首期籌募10萬元上源基金,在西山鄉初級中學設立為期5年的上源西山獎學金;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仁和基金,校友和賢達楊文婧、吳薇,校友企業翼鷗教育共同出資捐贈價值10萬元ClassIn教學設備和軟件,幫助西山鄉初級中學創建現代化學習空間。

圖片

圖片

“彩云南洱源西,人文輝上源情”教育幫扶項目揭牌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黃金賢和西山鄉人民政府鄉長史定偉為“彩云南洱源西,人文輝上源情”教育幫扶項目在西山落戶揭牌,并一起約定,未來5年,從相逢到成長,“上”與“源”持續深化,來自上海最好大學和最好中學的青年力量能夠長期穩定地給西山教育新的機遇。小小的儀式,西山同學們心存感恩,盛裝出席,上海中學國際部同學們也滿懷感激,并向西山同學致送書包、衣服、圓珠筆等物資和學習用品。

訪談座談促思考 ★

座談會伊始,全場共同觀看了汪一帆同學精心剪輯的支教生活記錄視頻。一幕幕真實而生動的畫面,展現了支教團隊的辛勤付出與西山孩子們的成長點滴,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弦。

每日編排的短劇《買黑炭的小女孩》,終于登上我們自己的舞臺。上海中學的哥哥姐姐們不再導演,西山的弟弟妹妹們登臺亮相,生動的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與不斷喝彩,質樸而國際范。

圖片

圖片

西山同學羅培燕在座談會上發言

大家暢所欲言。西山學校的小朋友們帶著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憧憬,勇敢地提出了對支教課程的獨到見解與個性化需求。從課程設置的科學性、教學方法的創新性,到硬件設施的必要改善,每一個建議都凝聚著他們對優質教育的深切期盼。交通大學與上海中學的同學們則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認真傾聽、積極回應,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力求為支教事業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討論環節氣氛熱烈,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圖片

圖片

實踐團成員汪一帆在座談會上發言

實踐團的每位同學都是小老師,深情回顧了和西山同學們朝夕相處中的難忘經歷。從初次踏上那片陌生土地時的忐忑不安,到與孩子們建立深厚友誼的喜悅與滿足;從面對教學難題時的困惑與糾結,到找到解決方法后的釋然與自豪……令人動容。交大的汪一帆與上海中學的金睿杰分別作為兩校學生代表,從各自視角發言,飽含深情。師長們紛紛寄語,既包含了對孩子們成長的欣慰與驕傲,也表達對鄉村基礎教育的關注與支持。

座談會在大家吟唱《送別》中落下帷幕,悠揚的旋律中蘊含著對西山實踐經歷的無限懷念與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 交大基地再賦能 ★

西山多日,訪談中實踐團成員們得知,西山同學中考優異,連續多年位居洱源縣第二名,然而,進入省、州、縣各級高中后,卻出現后續乏力的困境。大家請教鄉政府領導、初中老師、高中老師,漸漸發覺此類困境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初中和高中的學習模式發生了變化,西山初中老師們盡心盡責同學們全力以赴,大家都知道走不出大山就沒有未來,高中的學習和生活模式卻大不相同,學校的督促會漸漸變小,自主自律的要求需要自我加強,如何能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和協同,或許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圖片

圖片

實踐團成員抵達上海交通大學鄉村振興洱源基地

帶著這樣的思考,實踐團成員一行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鄉村振興洱源基地,這是黃金賢老師在洱源掛職工作期間,在交大、洱源和校友們支持下傾力打造的。基地位于縣城邊豐源村,毗鄰洱源一中,交大派駐豐源村的第一書記和支援洱源一中的常年支教團老師都居住和生活在此,目前已經成為交大人在洱源自己的家。

實踐團成員們調研后得知,西山太遠了,洱源一中的西山同學大多一兩個月才回家半天,周末大多留校學習和生活。大家與豐源村委會領導們交流,約定和西山鄉政府一起努力,以交大洱源基地作為洱源一中西山同學周末學習和生活的特定場所,交大支教團的老師們給予志向、學業和方法的關心指導,大家擰成一股繩,形成共同力,持續賦能西山孩子美好的未來。

實踐團成員們討論著“大學-高中-初中”的聯動體系,交大人文師生發揮黨建、思想和學術引領,上中學子運用課程、活動和朋輩促進綜合優勢,西山學生淳樸刻苦渴求知識,三方互動,相互“拓展視野、理解國情”。實踐團成員們憧憬著形成長期長效機制,與西山初級中學建立長期聯系,關注學校發展,持續幫助支持,探索暑期集中實踐和常態OMO課程融合,借助交大洱源基地的資源,也是促進交大洱源基地的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交大人文和上中國際的力量,剛健篤實,輝光日新。

★ 相逢相知共成長 ★

短短數日的暑期社會實踐告一段落,大家各自踏上歸途,心中充滿溫暖和感恩。實踐團成員們和西山同學們,彼此互為師生,共同成長。實踐團成員們由衷地希望,此次他們的到來在傳授知識的“教育”之余,也能夠為西山的學生們提供真正的“支援”。

這種“支援”是這個暑假給西山同學們帶來的歡樂,也是“上”與“源”在交流互鑒之后,實踐團成員們帶給學生們認知世界的角度轉變。這種“支援”也是實踐團成員們自己的收獲,往日從文字、照片、視頻中看到再多的內容,也遠比不上自己能夠親身抵達洱源這最偏遠困難山區,走進西山這最需要幫助的學校,看到各方資源很難觸達、西山師生又極為渴望的笑臉時的震撼。從看到西山同學32人住一間小宿舍時內心的惶恐不安,到日漸相處體會到孩子們笑臉背后的積極強大時內心的平和豁達,實踐團的成員們有淚水,有歡笑,也在快速成長。

西山的同學們生長在高山環繞,慣與高山相逢。實踐團的成員們行徑這片高山,遇一場和西山人與物的相逢。大家盼望有朝一日西山的同學們能夠走過不朽的山水,在“上”與“源”之間,自由來去。

實踐團成員與西山同學合影

山水有相逢,山水不朽。

人生有相逢,人生綻放。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