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滾動 >
沙漠無水植樹
2022-08-01 13:17:41   來源:壹點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他生活在無沙漠地區,卻懷有一個不屈不撓的治沙夢;他的家在山西陽泉,卻把人生的大半時光揮灑在廣袤的西北荒漠;他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卻自主發明出一種顛覆傳統認知的治沙技術,令業界刮目;如今,他和他的發明走出國門,在卡塔爾受到歡迎。他就是沙漠無水植樹技術發明人——田新明

沙漠,被稱為“不可治愈的地球癌癥”,綠化沙漠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但沙漠治理也是世界級的難題。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肅省中部邊境的騰格里沙漠是中國第四大沙漠。在這個終年降水稀少、盛行西南風的不毛之地植樹造林,難度可想而知。對于常年在這里生活的人來說,無水植樹無異是癡人說夢,就連許多治沙界的專業人士也對此持有懷疑態度。可是田新明硬是用近三十年時間的探索,在沙漠上實現了無水植樹。

向沙漠要水分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一條公路的南側,有一片約5平方公里的沙漠林地。像這樣的沙漠綠洲,田新明在西北6個省(自治區)開辟了11個,已在騰格爾沙漠、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等地成功種植,效果良好。2019年開始在中東國家卡塔爾建立無水植樹實驗基地。

“沙漠由于降雨量極少,蒸發量大,栽的樹苗很難成活,該項技術利用沙漠溫差大,用特制的塑料袋把冷凝水集結起來為樹苗提供水分,保證樹苗成活率,這樣即可以減少人工澆水,減低成本,又杜絕了破壞地下水的缺陷。”

試驗田中,兩兩成一組、有規則地排列著滿滿的白色塑料袋,袋子里裝著沙子。每兩個塑料袋的縫隙中間都有一株正在成長的樹木,其中既有幾棵高達3米、地徑16厘米、生長了5年的國槐,也有不少剛剛吐綠、僅幾厘米高的哈密瓜苗。田新明說,這個試驗田已經試栽過12個樹種。

走近細看,樹苗的嫩葉在微風中輕輕顫動,雖然稀疏,卻生機盎然。很多塑料袋的內 壁掛著 水珠;從袋子下抓一把沙子出來,潮 潮 的,手掌能被水沾濕。

植物長勢良好

“真是神奇,這真的是沒澆過水嗎?”

“沒有。這就是沙漠的地下水分,我只是做到不讓它蒸發流失。”田新明堅定地回答,“其實,這原理簡單得很,人人都懂。”他接著描述起來:兩個塑料袋分 別裝入一定量的沙子,封口后平行擠放在樹干兩側;白天溫度高,塑料袋遇熱膨脹互相擠緊,保護樹根部水分不被蒸發;氣溫降低,塑料袋遇冷收縮, 袋間縫隙 變大且形成坡度,使空氣中的冷凝水下滲,保持沙地濕度。

“這么多塑料袋,會不會給沙漠留下白色污染?”

“不會。這種塑料袋就是我申請的國家專利的核心部分,耐高溫、抗風沙,透氣性好還能吸水,不會破裂也不能降解,9年后收集起來重新涂塑,還能再使用。”

靠執著解難題

田新明這個來自無沙漠地區的人,是怎么與沙漠結緣的?

因父母早逝,家境貧困,1991年田新明剛滿17歲,就獨自外出打工。在內蒙古包頭,他跟著一支 造林隊 在沙漠中植樹,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這讓田新明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也讓他看到一個殘酷的現實:頭年種下的樹澆足了水,來年能活下來的微乎其微,還得在原地繼續種。

這激起田新明的好勝心:“我要是能想辦法把成活率提高,不就能掙更多錢!”

他開始一邊跟著各個造林隊到處打工,一邊獨自嘗試各種讓樹成活的辦法。他像只候鳥,每年一到植樹季就飛奔到大西北植樹、搞試驗,種完樹再回到盂縣找營生掙錢。

后來,在盂縣的生意已經很賺錢了,可田新明還是停不下來。他總是不由自主地牽掛著千里之外自己種的那些樹,常常一有念想,便扔下手頭營生,拔腿奔西而去。

2005年田新明在新疆植樹時,一天夜里起來走出帳篷,發現沙漠中彌漫著霧氣,他突然意識到:如果能找到一種辦法把沙漠中的水分利用起來,不就相當于給樹澆水嗎?

于是他把抑制水分流失作為突破口,開始了新的試驗,倔強地向未知發起挑戰。而大西北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儼然一位嚴厲的“考官”,一年年不斷地將一道道難題擺在他面前。

在塑料袋的研制和應用試驗中,技術的改進幾乎涉及每一個細微環節。沒有任何資料、數據和先例可供參考,每一步都需要在實踐中一點點摸索,然后等待大自然的各種嚴酷檢驗。幾乎每前進一步,都是以年來計、以上萬公里的行程來計、以數十萬元的投入來計,更是以無盡的寂寞、孤獨、煎熬、挫敗感和危險來計。

他把掙的錢大部分投入進來,住在當地牧民最簡易的平房里,吃著最簡單的飯食,回家時往往只剩下汽車加油和過路的費用。十幾年來,他先后更換了9輛汽車,總里程超過100萬公里。

2016年5月,田新明拿到他第一個國家發明專利證書,終于可以自信地宣告,他的沙漠無水植樹技術已經成熟,可以向全世界推廣。

讓黃沙披綠裝

在沙漠里不用澆水能把樹種活?對于常年在沙漠地區生活的人來說,這無異于癡人說夢,壓根沒人相信。連治沙界的專業人士對此也持懷疑態度。

況且,既沒有受到委托也沒有外界資助,一個外鄉人,年年跑到沙漠里 大把大把 地“扔錢”種樹,圖個啥?

雖然不相信、不理解,但當地百姓對種樹的人,依舊由衷地敬重:有的隔三差五到田新明的田邊跟他聊天、出主意;有的默默觀察、悄悄給他生活上提供方便;甚至有人拉了一車水送到田間想免費給他的樹苗澆水,被他婉言謝絕。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所長、中國林科院碩士生導師徐先英在聽說田新明的故事后,帶著幾名研究生專程從蘭州趕到內蒙古巴彥淖爾,輾轉找到田新明。在試驗田實地察看后,徐先英最終認定田新明的治沙技術是可行的,并稱贊他這種“以沙治沙”的理念難能可貴,干成了一件以往人們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田新明這項技術,一舉扭轉了傳統沙漠植樹成本高、成活率低的局面,革命性地提升了沙漠治理的效率和效果,逐漸贏得很多治沙人的認可。

他用自己的“獨門秘技”,幫助3個造林隊在內蒙古完成“螞蟻森林”沙漠植樹項目總計36.47平方公里,經權威機構首次現場檢驗,紅柳成活率85%以上,梭梭成活率95%以上,均遠超驗收標準,全部一次性通過驗收。項目委托方對此十分滿意,逢人便夸。

短短幾個月 讓這么大一片荒漠披上“綠裝”,田新明倍感自豪:只要方法對路,有效治理沙漠就不再是夢,就能讓更多沙山變成 “金山銀山”。

中國科技,走向世界

2017年,中國最大的治沙企業億利集團聽聞田新明的事跡后,被他的勇氣和執著打動,帶著試試看的態度,指定一片沙地讓他做實驗。3年過去了,實驗很成功。如今雙方已展開合作,億利集團準備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治沙項目中運用這項技術。

2019年7月27日,在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田新明介紹著自己的發明和成果。來自“一帶一路”沿線40多個國家的代表隨之震驚,由于翻譯人手不夠,各國代表著急自己找翻譯,還有的代表連比帶劃想了解這個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沙漠無水植樹技術。一時間到他的展臺前了解和咨詢的人絡繹不絕,田新明成了這次展會上的“明星”。來自卡塔爾的官方代表當機立斷,與他簽訂了合作協議。

依照協議,當年12月,田新明在卡塔爾多哈市沃克拉大區的試驗田種植了200株樹苗,驗收時間是一年后的2020年12月,我國駐卡塔爾大使館工作人員代為持續跟蹤這些樹苗的長勢。而就在幾個月前,多哈傳來了好消息,這200株樹苗長勢良好,無一株死亡。

由于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田新明不能出國開工,但他并沒有休息,在騰格里沙漠無水植樹13000畝紅柳、烏蘭布和沙漠無水植樹8000畝梭梭樹、烏拉特前旗無水植樹4000畝梭梭。

田新明在成功完成他的無水植樹實驗后,有一天在海南考察后,突然想到,如果在沙漠種下一棵樹,以后會成為一片森林該多好!自此,田新明又有了新的更高難度的挑戰,讓沙漠獨木成林!

從17歲到49歲,田新明用三十年的時間,終于找到了克服沙漠嚴酷環境的秘匙,發明了沙漠無水植樹技術。破解了沙漠植樹成活率低的世界性難題,大大降低了傳統沙漠植樹成本,提升了沙漠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十幾年來,他將自己的身影深深烙在了大西北的天際里,也將自己的青春和歲月獻給了沙漠和戈壁。未來,沙漠無水植樹技術將進一步走出國門——世界上的沙漠那么多,都在等著田新明去播種綠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