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這是主任醫師劉桐樹從醫的理念,他認為醫生看得不僅僅是病,除了健康,還應該帶給患者更多的東西。
中醫淵源始于家學
1943年8月,劉桐樹出生于黑龍江省方正縣,祖籍山東,因家鄉鬧災,祖輩由山東蓬萊闖關東至遼陽首山。劉桐樹的曾祖父、祖父皆是中醫大夫,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親人的影響,劉桐樹對中醫興趣濃厚,7歲便被祖母教導背誦《湯頭歌》、《雷公藥性賦》、《十八反十九畏》。
因為對中醫的興趣,同時學好中醫就要了解各種中草藥,1963年劉桐樹考入了沈陽農學院植保系(現沈陽農業大學),1968年響應國家號召參加“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黑龍江長水河46野戰軍軍墾農場奮戰,勞動的空閑,他總是拿起床頭的藝術,溫故醫學知識;因為有醫學背景,1973年劉桐樹被調往鞍山師范學院衛生學校(現鞍山衛校)擔任老師一職,把自己所學教授學生們。一年之后崗位再次被調動,開始了他為之奮斗近30年的事業—鞍山市衛生防疫站。1980年劉桐樹任鞍山市醫學會流行病學副會長,后任中國預防醫學媒介生物學會企業組組長。已出版《中國醫院感染與消毒監督》 刊于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73年——2003年間共發表醫學論文30余篇,撰寫醫學專著《工人營養與保健》等。
重拾中醫
在擔任衛校老師的時候,他每每覺得自己的中醫儲存不夠,對中醫的理解太過淺顯,授課之余,劉桐樹開啟了征戰圖書館腳步。在浩如煙海的中醫著作里,他如海綿一樣吸收著知識,按本看,做筆記、研閱,內外、骨、婦、五官科,及中醫理論……。越是研讀就越覺得自己的知之甚少,即使如此始廢寢忘食的猛補,他仍舊發現自己止步不前,此時他異常泄氣極了,懷疑自己不是學醫的料。一次跟同事偶然的吐槽,同事的一句話讓他豁然開朗,雖然這句話在他7歲的時候就已然知曉“中醫主要是辯證論治”。
他知道,中醫學蘊含著先人的智慧,在長期的實踐經驗和不斷的摸索中,逐漸形成了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主要特點的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并在其指導下通過理、法、方、藥四者結合為病人進行診療;他暗暗罵自己,不過既然已經知道前進不前的原因,他又開始了到各大醫院以治病的緣由和中醫大夫開啟“辯證之路”。
問他:既然這么難,為什么還在堅持學習中醫呢?
他講了一個故事,說在讀書期間,因為在一次勤工儉學中腰部受涼,不能站直,無法上學,嘗試各種辦法無果,差點輟學。后劉桐樹偶遇一位中醫大夫,只開了四味藥,喝了三天,他的身體便奇跡般恢復如初,這件事讓劉桐樹堅定了了學習中醫的信念。
學貫中西
在防疫站的工作,各種病毒的研究,精密儀器的使用讓學習中醫劉桐樹接觸了很多類屬西醫的知識。可以說,中醫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西醫具備先進的治療手段,兩者屬于不同的醫學體系,但是在治病救人的療效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劉桐樹說我年齡大了我也用聽診器、血壓計,很多時候更精確的判斷也需要用到西醫的片子,劉桐樹相信“人有南北,醫無中西”,只要能為人民健康服務的,他都會虛心接納學習。
折服中醫先賢傳承五臟同調
劉桐樹深知,作為中醫大夫,無論學派,想要有所建樹,想要要深耕,就一定會選擇一位古代中醫先賢作深入研究,他選擇了中國古代十大醫藥名家之一的葛洪。
葛洪,他博學多才,不僅是醫藥學家,還是道學家、煉丹家,可以說在各個方面都有成就,它的著作既有《抱樸子》的高深莫測,又有《肘后備急方》的實用至上。因其長期煉丹,葛洪對藥性的理解,以及很多治病理念的認知,后人至今無法企及。
劉桐樹折服于葛洪博學多才,對其倡導的“百病之源、五臟為根、內外雙修、五臟同調”的理論,深表認同,并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在臨床實踐中,劉桐樹以精湛的醫術救治病患不計其數,并用葛洪五臟同調理論惠及民眾,對大眾健康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不忘初心堅守理念
“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這是劉桐樹的從醫理念,他認為醫生看得不僅僅是病,除了健康,還應該帶給患者更多的東西。
躬耕杏林近五十余載,劉桐樹一直堅守初心,如今,劉桐樹主任醫師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精神矍鑠,器宇軒昂,他最大的心愿是將葛洪醫道這份中醫文化瑰寶發揚光大,他一生所學能有所傳承,為國民健康再盡一份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