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是哪個教派?
古代敦煌藝術來源于佛教。佛教東傳的影響了中、日、韓等國家。從敦煌壁畫中的邊角處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反影十分豐富,很多作品都是對具體的佛教形象向東傳播歷史的記錄。
千年古城敦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也是人類藝術史上最豐富多彩的地方,其中, 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敦煌的影響最為深遠,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于印度,然后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東部傳到了中國。
位于甘肅西部的敦煌地區已成為佛教藝術的傳播基地,敦煌藝術的主題大多取自佛教故事和佛經,敦煌藝術是哪個教派,在某種程度上,敦煌藝術就是佛教。
同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也深受當地文化的影響。而敦煌藝術隨著佛教在中國的世俗化,正在走向一條“從神秘的理想世界到復雜的現實世界的道路”,所以我們也可以從敦煌藝術的變化和發展中看到中佛教所經歷的世俗化過程,其中, 敦煌石窟經文和石窟藝術是敦煌藝術的兩大支柱,石窟主要包括莫高窟,這里保存著殘若星河的壁畫和彩繪雕塑。
在以莫高窟為代表的石窟, 大部分的洞窟都有像中心的佛像,兩側立有菩薩或佛弟子,周圍有佛祖像、經書、飛天像等壁畫。此外,有的石窟仍然供奉山水畫,這構成了佛教的廣闊世界。這些藝術作品的色彩和形象,照亮了佛教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心變化,反映了所處時代的佛教社會哲學。
敦煌石窟藝術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都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彩色雕塑和壁畫藝術的重要特征是融合了西域地區原始粗獷的表現風格和對佛教神圣化的詮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隋唐時期的佛教更加繁榮,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分支教派。佛教進一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受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佛教的世俗化進程開始加速,神秘而深邃的佛教教義和佛像在此期間逐漸成為“人”。最明顯的變化是,在這個時候,佛教雕像已經從佛教人物的完整代表變成了皇帝、地方領導人的映射。
因此,佛教在逐漸傳入中褪去了神秘的色彩,而在世俗化的進程中,也逐漸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如何理解敦煌壁畫藝術的美學特征?
一、節奏感和樂律感的結合 (一)完美的空間組合 敦煌壁畫中的上部分的比例尺度是不同的,其主要是因為不同畫面在天空的不同結合而成的,這種空間的設計十分的巧妙,能夠將大量的圖案很好的搭配其中。例如人宮伎樂,基本上都采用了裝飾圖案的表現手法,無論是背景中精致的宮門,雕花圍墻欄桿等物體,都與伎樂的人組成了一個十分別致的畫面,并且人物宮建筑屋頂、門楣、華服等背后都含有光圈,這就讓整個空間都具有較為強烈的節奏感和整體效果。 (二)反復、交替的變換 韻律的美在于抑揚頓挫的變化,其能夠讓這種節奏的變化變得更加的動態,所以敦煌壁畫中的圖案大多具十分明顯的節奏變化,相對應的顏色也經過了反復和變換,這種排列交替的圖案能夠更好的凸顯出人物的效果。 (三)動靜、虛實之變化 音樂是可為人看到的感情傳譯。而美術它則用色彩、構圖的明暗、輕重、長短、曲直、斷連等變化表現出動與靜的節奏韻律感。如隋代第302窟人字披中的“伐木造塔”畫面的中景,遠處起伏多變的山巒和煙云流動的大片空自,使得畫面豁然開朗,使人有一種虛中有實,實中帶虛的感覺,把山川樹木的氛氯景象完美的描繪了出來。再加之把中國畫特有的意境和留自手法運用其中,突出人物行動,及其人物隨地勢高低起伏排列,富有強烈的音樂律動,動靜恰當,虛實相間。
二、壁畫夸張的變形 (一)夸張變形突出男性陽剛之美 在敦煌壁畫中,北朝時期的藥叉形象是夸張變形特征的典型代表。他們或彈奏樂器,或揮巾起舞,或交手比武,形象特征正是橫向夸張的效果,身材短壯的藥叉蹲踞在狹窄的橫向平面內,奮力掙扎,讓人感到一種欲待噴發的力量,增強了藥叉護衛佛法的力量感,大多給人一種妖怪兇悍的感覺,突出了他的陽剛之氣。 (二)夸張變形展示了女性的陰柔之美 我們發現,在敦煌壁畫中通過女性菩薩某此部位、動作的夸張變形去展示她的陰柔之美。最為突出的就是胸部和腹部,如北涼第272窟南北兩側的供養菩薩和南北壁上方的飛人等,都是面相圓潤,體態豐滿,十指修長纖細,用厚重的暈染突出乳房和腹部肚臍的獨特之美。畫師們不光通過人體某部分的夸張變形來展現女性美,還利用人體某次動作來表現女性美。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劇飛人形象或者電影里的菩薩形象,大多借鑒敦煌的畫作而創作。 (三)夸張變形的極致發揮 畫師們運用人體扭曲的造型達到畫面變形的效果,產生從數量和視覺效果上凌亂夸張的做法,是對人的能力擴展的一種渴望。例如窟中的女蝸形象,她們上半身為人形,下半身則為龍蛇形象,這是將龍蛇合一的物象變成了力量和人的智慧相結合,以此創造出神的完美形象。
(四)動物特性的夸張變形 在敦煌壁畫中,不僅有人物題材,還有很多動物題材。畫師們在進行創作時,也一樣會運用夸張變形的手法,比如獅子、孔雀、自馬、野牛、黃羊等的造型。畫黃羊時,就會夸張它那富有彈力的腿,讓它給人一種飛奔的速度感;畫野牛時,又會突出它殘暴的野性,比如酉魏第249窟窟頂北披中的野牛,畫師用粗細不等的線條寥寥幾筆把野牛發怒時的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在畫孔雀時,又會突出它溫文爾雅的特征。 (五)圖案紋樣多樣性 在敦煌壁畫里,畫師們通過發揮想象力,創造組合出的圖案紋樣具有象征性含義和指示性符號含義,這樣的例子就有很多,如團花、寶相花、蓮花卷草、葡萄石榴藤蔓和云紋、水紋、山紋和龍、鳳、獅、虎等等。例如團花,它是一種旱團形的蓮花圖案,花形結構基木都是收合向心狀,多種葉形紋樣合成花瓣,若十花瓣又組成環狀層層相套,也就形成了團狀花飾。
三、對稱中求不對稱的美學手法 (一)單幅畫面中兩側的差異 對稱中求不對稱的特征不只是整體布局,中一幅說法圖中也是有差異的。如中唐第154窟《彌勒經哪種的說法圖,菩薩的頭光、背光圖案以及兩側比丘、聽法菩薩的數量有差異,但是兩側比丘,聽法菩薩的形象、表情、服飾、頭光色彩等都在畫師的匠心巧思卜產生許多微妙變化,總而言之,畫家們在創作時,從布局、造型、數量等方面都全心全力精益求精,盡力在對稱中求不對稱,讓原來呆板的畫面變得生意昂揚,富有情調。 (二)在圖案中制造差異 我們知道,圖案是具備對稱的,在敦煌壁畫中我們發現畫師們在表現對稱時,也竭力打破這種對稱制造差異。如隋代第292窟人字披頂酉披龕下的雙獅忍冬圖案,畫面中雙獅相同蹲坐于蓮花摩尼寶珠的兩側,銜忍冬草葉。兩只獅子大致上看形象基木一樣,具有對稱性,但仔細觀察就會看出,兩只獅子銜的忍冬主葉的色彩搭配完全相反。
莫高窟中的敦煌壁畫為人們展現出了一個極樂世界的形象,其具有很強烈的裝飾風格,并且具有親切、自然以及理想主義色彩的元素,從藝術的傳承方面而言,敦煌的藝術史千百年來壁畫藝術的演變,其不僅充分的展現了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更對每一個朝代的風格進行展示,本文通過對敦煌壁畫藝術的美學特征進行分析,能夠很好的掌握敦煌藝術的內涵,這為現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方向,同時敦煌壁畫藝術是我國民族文化遺跡民族精神的良好展現,對敦煌壁畫進行研究,也能夠對我國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進行很好的研究。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