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億萬人民殷切期盼的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第五次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是表達民意訴求,建言獻策的平臺,更是未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和風向標。在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堅持科技創新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涌現出一大批敢闖敢干、勇于創新的企業家,他們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發揚愛國奮斗精神,展示了新時代企業家的獨特風采。在2022年兩會期間全媒體特推出愛國奮斗行業典型人物系列宣傳活動,深入宣傳他們“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優異成績迎全國兩會的勝利召開。
不忘初心 永葆軍人本色
李道貴,出生于1957年,退役軍人,現任,淮安市蘇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道貴,人稱“蟲爺爺”。
李道貴學步于大躍進時代,是一邊吃著野菜,一邊和著大躍進的步伐成長的。1976年畢業于洪澤縣黃集中學,同年12月31日應征入伍,在福州軍區空軍高炮四師十二團七連當兵五年,1982年退伍。在服兵役期間,先后擔任炮手、油機員等職。積極肯干,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好學上進,對軍事技術精益求精,當兵第一年便獲得全團小炮手比賽第一名的好成績。在擔任油機員期間,駐訓于福建的漳州機場,因時間緊、任務重,部隊訓練是三班輪,又因從原單位駐地---福州機場出發時行手配置有問題,再因李道貴當時是高炮十二團骨干集訓隊唯一的火炮油機員,大功率油機沒有其他人會操作,導致他在陣地上連續堅持了17個晝夜的值班任務,造成身體過度勞累,全身癱軟,并出現“黃疸”而暈倒在陣地上。經過解放軍第一七五醫院、一一零醫院、福州軍區空軍醫院、福州軍區總醫院等多方面治療,他的身體漸漸好轉,被評為“二等乙級”(六級)傷殘軍人。
五年的軍旅生涯,錘煉了他剛毅的品質,鍛造了他雷厲風行的作風,培養了他自強不息、敢于拼搏、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作為傷殘退役軍人,他身殘卻志向堅定,退伍40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用滿腔熱忱和熾愛詮釋了一個退役軍人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心懷善念,用傷殘的身軀努力工作,傳播大愛,闡釋了新時代退役軍人本色。他數十年如一日,李道貴在經營好自己公司的同時,堅持做公益事業,他的善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1995年4月,被淮陰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市殘疾人事業工作先進個人”。1998年5月,被淮陰市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表彰為淮陰市第二屆“金鳳杯’十佳殘疾人自強模范。2000年10月,被淮陰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市殘疾人自強模范”。2003年10月,被洪澤縣人民政府表彰為“全縣殘疾人自強模范”等光榮稱號。他的的事跡被《中國殘疾人》雜志、《新華日報》、《淮安日報》、《淮安電視報》、《淮海晚報》、《洪澤報》等多家報刊雜志報道。
執著奉獻大愛 彰顯軍人本色
李道貴退伍后,由于當時社會上待業青年過多,就業困難,所以一直未能找到合適工作,只好自己從事個體經營。當過貨郎,賣過純凈水、液化氣,收過廢品、經營過客運、種植過花卉苗木,2000年開始做地鱉蟲養殖。在農村,李道貴身殘志不殘,始終保持一個革命軍人的高尚品德,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積極為社會建設服務。每到一處,都能發出自己的光和熱,連續堅持了長達十二年時間的“學習雷鋒活動”(有報刊圖片若干份為證),為當地年輕人做出了好榜樣。并被推選為淮安市、洪澤縣兩級殘聯組織的第二、三屆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肢殘協會主席團委員等職,也曾為殘疾人事業做出了不少貢獻。
在擔任市、縣殘聯主席團委員期間,李道貴積極協助殘聯工作(因沒有編制、也沒有工資,所以只能協助工作),曾參與起草了洪澤縣1995年92號文件,在全國率先提出免除殘疾人的三級提留、稅收、管理費用及公差勒務等,受到中央殘聯羅俞主任的贊揚,并指示先在淮安試行,后在全省、全國推廣。洪澤縣殘疾人聯合會因此掛起了“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的銅牌。
在搞花卉種植的時候,李道貴先后向洪澤湖濱公園、洪澤縣第二中學、洪澤縣人民政府綠化委員會、黃集鎮人民政府、淮安市服裝進修學校等單位捐出了多種名貴花木若干,價值達數萬元之多。
在經營“淮安市助殘特種養殖基地”期間,李道貴經常利用手中的名貴藥材“蘇元”干蟲和“蘇元”藥酒,為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殘疾人免費療傷治病,讓他們治療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而進一步樹立起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信心和勇氣。
李道貴還總結了多年的養殖經驗,編寫了《中華地鱉蟲人工飼養技術》、《人工養蝎技術》和《人工飼養地鱉蟲的技術問答》三本養殖教材(有教材為證)。為市殘聯培訓了許多養殖戶,解決了一部分殘疾人的生活、就業問題.
李道貴雖然退伍多年,但一直還堅持保持著一個軍人的優良品德,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意志堅定、不怕危險的精神。他常說:“作為一個訓練有素的軍人,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緊急關頭,就應該毫不猶豫的沖上去,根本不需要去思考,這就是軍人的職責,這就是軍人的使命。
身殘志堅 自主創業寫華章
淮安市蘇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為“淮安市助殘特種養殖基地”、“淮安洪澤李道貴昆蟲養殖場”,坐落于淮安鹽化新材料產業園區,已有有四十余年的養殖基礎。聊起地鱉蟲,李道貴有道不盡的養殖心得。他聽地鱉蟲的故事長大的,養殖地鱉蟲是祖輩對他的期待,也是他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
在采訪中李道貴回憶,第一次結緣是在他七八歲的時候,他在奶奶家鍋灶邊發現了幾只圓圓的黑黑的小蟲子,一邊大聲的叫喊黑蟲子,一邊用腳把它踩死,李道貴的爺爺發現后把他拉到一邊給他介紹了地鱉蟲的價值。從那時起,地鱉蟲在李道貴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地鱉蟲能治病救人,是農村人的寶貝。帶著祖輩的期待,李道貴16歲開始學習地鱉蟲養殖技術,并靠著“金蟲子”發家致富。李道貴是家里的老大,父親工作工資很低,母親掙工分養家,需要養活他們兄弟五人,日子過得很辛苦,李道貴和弟弟們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從那時起,李道貴開始飼養地鱉蟲減輕家庭負擔。地鱉蟲養殖初期,因條件有限,他在土炕上面搭了一個小床,他睡在上面,地鱉蟲養在下面的土坑里,他每天和地鱉蟲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李道貴自從飼養了地鱉蟲之后有了經濟收入,家庭條件逐漸好轉。
李道貴和地鱉蟲的不解之緣并沒有因他應征入伍而結束。他回鄉后又重操舊業養起地鱉蟲。當時規劃了兩百畝地發展地鱉蟲,因有急事外出,十幾天回來時,地鱉蟲大部分已經死了。”看著一切向好的事業毀于一旦,李道貴沒有沉溺于失敗,他憑借軍人不服輸的性格總結經驗教訓,又重新再來。他先把家鄉老宅改成養殖工廠,廠子里布置三個長方形的養殖間,又蓋了幾間小平房做養殖場。在李道貴的精心培育和料理下,目前李道貴地鱉蟲養殖場地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共有存蟲2500萬只。
李道貴除了學習養殖技術,還翻閱了大量的藥物史書,他發現,多個史書上均有對地鱉蟲的應用的記述,地鱉蟲性味:咸、辛、寒、有微毒,入肝心脾三經,專治血癥,具有消癥瘕、散堅結、逐瘀血、接骨連筋、消腫止痛、下乳通徑等功能。隨著人們對地鱉蟲的了解越來越多,地鱉蟲的用量也越來越大,李道貴發現地鱉蟲的用藥方式太落后了,因為過去藥物匱乏,地鱉蟲都是捉來直接入藥,搗爛取漿或是入缽煎湯,漿難喝、湯難飲,又腥又臭,最后大部分蟲體都作為藥渣被倒掉了,這樣藥材的利用率不僅低,而且現在按照之前的入藥方式已經沒人吃了,李道貴開始琢磨怎樣把又腥又臭的地鱉蟲發展成專業的保健藥物或美食。
李道貴下定決心后,開始多方研究和考察,他精心選育北方和南方地鱉蟲,通過多次的南北雜交后,又在新品種中選育精品。功夫不負有心人,李道貴最后選育的地鱉蟲品種不僅個體大、肉厚味美,而且藥用價值很高,得到眾多消費者的認可。獲得第一次成功后,李道貴又考慮到地鱉蟲的價值過于單一,開始想辦法增加地鱉蟲的產品附加值,在李道貴的研究下,“中華地鱉膠囊”誕生,成為國家衛生部批準生產的保健藥。李道貴發現地鱉蟲成本低,繁殖快,用地鱉蟲飼喂蝎子可以大大提高蝎子的適應率、抗病率、成活率和生長速度,可以作為鳥類、魚類等多種動物的飼料,同時地鱉蟲的幼蟲還可以作為魚餌釣魚,大大提高了地鱉蟲的附加值。
李道貴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研發創新,發揚工匠精神,打適出自己的品牌,并注冊了自己的商標,“湖元”批準文號:31732248。還發明了“即食式地鱉蟲”,并己申報了國家專利(專利申請號201810733507:6),又研發了“地鱉養生膠囊”和“地鱉養生酒”等系列保健產品。把原來的又腥又臭的地鱉蟲,變成了香甜酥脆的食品級的產品,進一步提升了它的使用價值,擴大了地鱉蟲的使用范圍。又為從事地鱉蟲養殖的人員開出了一條新的途徑。
退役不退志 身殘志更堅
“我就是要為殘疾人開出一條路來,一條致富路”這是李道貴的心聲,也是他多年來追求的夢想,為著這個夢想,他16歲做地鱉蟲養殖,一做就是四十多年,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難走,他從未想過放棄。他說,就為這,再苦、再累、再委屈,他都不后悔。目前,已經60多歲的李道貴仍然沒有停下來歇歇的打算,對于公司的發展前景,李道貴充滿信心,“近年來地鱉蟲已出口到世界各國,已成為江蘇淮陰一帶的新興產業,我要把地鱉蟲變成“金蟲子”,做大、做強,做精,讓更多人享受到地鱉蟲產業的福利。
李道貴作為一名退伍軍人,雖然脫下了戎裝,但凡事走在前、不退縮、不畏懼,幫助困難人群創業就業,助力脫貧攻堅。自覺秉持人民軍隊光榮傳統,始終自覺走在公益事業的最前沿,以一顆赤子之心詮釋著人間大愛,退伍不退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退役軍人的初心使命。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