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城市 >
以文潤城 以文化人
2024-09-20 18:07:17   來源:中國經濟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近年來,福建省浦城縣堅持以文興城、以文潤城,打造優質多元文化平臺,不斷優化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探索

鄉賢聚力,家門口建起藝術殿堂。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先生,生于浦城,長于浦城,是浦城鄉賢。浦城縣委縣政府借助和發揮范迪安先生的學術、人脈等資源優勢。在美術館建設過程中,范迪安主席不僅親自構思場館設計方案,全程指導美術館建設,更是將自己大批佳作和藝術藏品捐贈給家鄉,并感染帶動一批藝術名家捐贈了類型豐富的佳作,由美術館永久收藏,長期陳列。

美術館收藏范迪安本人創作并捐贈的油畫水彩等作品136件,一批國內藝術名家捐贈的作品113件,后續贈品還在進行中。充分發揮美術館的名家效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副主席王來文、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平龍、武夷學院藝術研究院院長陳鐸等一批專家學者都受邀到浦城進行學術活動。結合浦城山清水秀的資源稟賦,用好縣域內自然風光,用活浦城美術館平臺優勢,延伸打造縣域寫生基地,吸引省內外高校美術人才入駐浦城。在館內建設全國第一家美育圖書館,接收范迪安先生等名家和組織所捐贈的美育圖書6700余冊。

優化服務,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群眾心坎。

前不久,“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浦城特展”在美術館啟幕,668件中國繪畫經典作品第一次亮相福建,為人們提供了一場文化盛宴。

美術館除了做好展覽外,還推出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活動,滿足不同群體需求——

針對少年兒童,舉辦“三浦并臻 美美與共”中小學生美術夏令營活動,邀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廈門大學考古專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等,為孩子們授課,通過寫生采風、實地教學,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美術的魅力、沉浸式體驗非遺課程。

針對美術愛好者,實施“夢筆生花”閩港澳臺青年美術人才成長計劃,通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等專家、學者,陪伴式指導青年藝術人才,提高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進一步打響浦城乃至南平、福建的文旅品牌。

平臺牽引,展覽研學文旅一體運作。

發揮浦城作為武夷山和江郎山兩個世遺地之間的重要節點作用,以浦城美術館為核心和引爆點,以藝術研學教育為主題,依托浦城美術館藝術平臺,打造集藝術教育與體驗、藝術家創作工作室、公共活動及配套服務設施為一體的藝術研學社區。常態化開展藝術展覽、展示,舉辦各類研學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邀請美學藝術、建筑設計等不同領域專家學者來浦授課。主動融入“大武夷旅游圈”,探索導入考古、水稻農耕文化等鄉土特色資源,引流優質學術資源下沉基層,打造基層美育IP,形成多領域研學游體驗項目,把游客引進來、留下來。

制度保障,有序高效推進運營。

成立學術委員會。在開館伊始就組建了由創作、研究和美術館管理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建立聯動機制,加強學術把關。建立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基層干部群眾對美術館服務的反饋意見,以便不斷改進和優化服務內容和方式。與高校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共同開展文化活動,既為高校師生提供實踐平臺,又為基層培養藝術人才,提高基層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創作能力。此外,還建立現場教學管理、物業管理等制度,保障美術館高效運行。

二、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成效

以文潤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

浦城美術館常態化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將經典的名家畫作、高端的美術學者、高校的美術師生等優質美育資源吸引匯聚到美術館,在這里辦畫展、開講座、搞研學、去寫生,極大的完善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品供給,補齊了基層文化發展短板弱項,促進藝術教育的普及和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文化人,提高干部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美術館展示的這些畫作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美術作品,紅色主題鮮明。直觀的展示美術作品,提供審美感十足的藝術體驗,讓干部在欣賞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心靈得到美化,可以激發干部用美的意境去改造生活、指導工作的強烈愿望。比如,在鄉村振興中通過墻繪來改善村容村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實現村莊顏值與精神文明“雙提升”。

以美賦能,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浦城著力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努力形成“一座館帶火一座城”的生動局面。首批7處鄉村寫生基地已啟動建設,正在依托浦城美術館打造浦城的美術研學游高地,加強“大武夷旅游圈”協作。2023年全縣文化企業產值約3億元,同比增長約25%;2024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旅游總人數396.64萬人次,同比增長19.1%,旅游收入35.62億元,同比增長22.8%。

以美為媒,講好對外交流中國故事。

浦城美術館是展示中國的一個窗口,館藏的優秀作品滿載著藝術家的才華與創意,展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中國社會的欣欣向榮,中華大地的秀美風光等,讓國際友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文化能夠連接心靈,藝術可以溝通世界。”美術館舉辦國際國內的學術交流活動,比如閩港澳臺青年美術人才研學班等,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對話與互鑒。通過經典作品的交流可以增進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與國之間的溝通,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三、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的思考

陣地建設是基礎。

要進一步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充分用好福建省首家公益有聲圖書館——浦城縣夢筆有聲圖書館、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浦城博物館、浦城縣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七處城市書房實施全年免費開放并實施錯時延時開放。

要提升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浦城縣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859處,在縣域中的不可移動文物點數量列居全省第三。全縣1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中的17個分布著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0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4處。對縣級以上文保單位的文物安全責任人公示牌要及時更新和更換,明確文物行政責任人、巡查責任人、消防安全管理責任人。

要突出彰顯本地特色傳統文化。進一步挖掘浦城剪紙、浦城贛劇等非遺文化底蘊,用藝術表演形式把農耕文化、非遺文化等,以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方式,面對面地向群眾弘揚傳播浦城優秀傳統文化。同時,結合建設智慧浦城、書香浦城,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研學旅游。

要創新打造“博物館+廈門大學考古研學基地”項目。以浦城歷史文化通史展以時間為主線,圍繞貓耳山遺址和浦城土墩墓群“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牛鼻山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和歷代杰出人物、交通演變、文化遺產等內容,全方面展示浦城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合作,常態化開展多種形式臨時展覽(含線上展覽)及社會教育、研學活動。

要探索發展“非遺+產業”的文化產業園新模式。重點抓以大口窯為主的陶瓷產業開發;抓剪紙的產業化發展,實施“剪紙+文創”“剪紙+餐飲服務”“剪紙+數字影視”“剪紙+福文化”的產業提升戰略;抓跨界合作的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與中央美院、福師大美術學院院、福建省美術館、武夷學院等資源結合,打造非遺傳承中心、青少年文化交流研學中心、鄉村寫生基地等多樣化文化產業業態,實現基層美育的學術交流和美育研學合作,有效推動了浦城剪紙、青白瓷等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創衍生產品開發及生產,給城市經濟帶來綠色新增長;抓浦城縣藝術創意產業園建設,以浦城美術館為核心,輻射城區周邊及縣域內優勢生態資源,在楓溪、仙陽、萬安等共7個鄉鎮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配套鄉村寫生采風基地,充分展現浦城夢筆文化、農耕文化、非遺文化及現代藝術文化。要進一步加強詩詞之鄉的建設發展。不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詩詞文化,營造“以詩為榮、以詩為樂、以詩育人、以詩養德”的良好氛圍,將中華傳統詩詞文化與民族傳統文化、校園教育文化有機結合。

人才培育是關鍵。

浦城現有文化人才,特別是文化領域高層次人才很缺,要不斷擴大基層文化人才隊伍,依托美術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載體,大力挖掘文化人才資源,加強人才平臺建設及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積極挖掘非遺保護傳承人才。

政策支持是保障。

針對非遺人才培育,浦城縣制定出臺了《浦城縣2024年實現“開門紅”和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若干措施》(浦政規〔2024〕1號)。從2024年起申請并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浦城青白瓷制作技藝”縣級、市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縣財政分別給予每人一次性獎勵2000元、5000元、10000元。針對非遺產業發展,浦城縣將傳承青白瓷制作技藝、發展青白瓷產業作為建設“文化強縣”的重要抓手,制定出臺了《浦城縣推動青白瓷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浦城縣青白瓷產業發展扶持辦法》,成立浦城縣青白瓷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六個工作專班,力爭通過三年行動,引進一批、扶持一批、整合一批陶瓷企業,鼓勵支持青白瓷產業擴大產業規模、完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青白瓷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實現青白瓷產業做大做強,推動青白瓷產業取得跨越性發展。(王樹瑜)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