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陽市中心醫院小兒外科成功為一例出生不足24小時、體重僅為2.4kg的先天性膈疝新生兒實施胸腔鏡微創膈疝修補術。
患兒婷寶在當地醫院出生不足24小時后便出現呼吸急促、費力、全身青紫、呼吸頻率近100次/分,緊急轉至信陽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在第一時間對患兒進行高級生命支持,完善胸片檢查的同時,小兒外科主任郭錦濤結合檢查結果,明確診斷出這是一例極為兇險的新生兒急癥——先天性膈疝,病死率高達60%。隨即,郭錦濤指導,患兒需在稍穩定呼吸、循環功能后緊急手術治療。與此同時,積極與家屬做好溝通工作,聯系麻醉專家制定詳細治療方案,確保手術過程安全進行。
(資料圖片)
膈疝寶寶 迎來生命第一次挑戰
手術開始前,首先迎來的一項巨大的挑戰就是麻醉。麻醉術前精準評估病情、術中監測、麻醉方式等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新生兒與成年人區別巨大,由于膈疝引起胸腔內壓力增加,引起嚴重的呼吸功能和循環功能障礙,麻醉醫生需要周密的計劃及萬全的準備。”麻醉科梅雷主任表示,從術前評估到術中把控,每一個預案都精細到數字,包括中心靜脈通路建立方案等等,都是經過小組反復討論形成的,確保萬無一失。麻醉團隊成功為婷寶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緊隨其后,郭主任帶領小兒外科手術團隊實施信陽地區首例年齡最小的新生兒胸腔鏡下微創膈疝修補術。
手術開始前,需在婷寶身上打3個5毫米小孔,由于婷寶的胸腔里充滿了整個小腸及一部分結腸,因此手術操作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郭錦濤穿過腸道層層障礙,在狹小的縫隙里尋找膈肌處的缺損,小心地將“跑錯”地方的腸子回納回腹腔內,緊接著開始修補疝孔。
嚴密周到的術后監護管理至關重要
由于術后可能出現肺發育不良、氣胸、胸腔積液、感染、腹脹等重癥,隨時都有可能危及患兒生命而致功虧一簣。手術成功不是終點,先天性膈疝術后的管理環節亦非常重要。術后患兒轉回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繼續給予心電監護及呼吸機支持治療。在醫護團隊的悉心照料下,患兒病情平穩,逐步停氧,胸片復查顯示膈疝已消失。經過25天的住院治療,婷寶終于康復出院。
何為膈疝?
人體的胸腔和腹腔是兩個體腔,中間有一道像墻一樣的肌肉組織叫膈肌,作用是將胸腔和腹腔分開。簡單地說,就是原本應該在腹腔里的胃、腸、肝、脾“跑”到了胸腔里,將胸腔內的心與肺壓迫得偏離了原本的位置,膈疝可對胎兒心肺功能發育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是新生兒急危重癥之一。
先天性膈疝是指膈肌先天性發育缺損導致腹腔臟器疝入胸腔的一種較常見的先天性疾病,其發病率約為1/2500-1/3500。患兒往往合并肺發育不良、肺動脈高壓以及心功能不全,患兒出生后即出現嚴重的呼吸窘迫、頑固性低血壓,進而導致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達60%以上,手術治療是唯一根治該病的治療手段。
近年來,信陽市中心醫院不斷革新理念、創新技術、優化服務,打造“為兒童健康負責,讓家長放心選擇”科室。小兒外科醫護團隊整體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疑難、危重病例的救治成功率不斷提升,為信陽地區兒童的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郝昱瑋 吳明 陳靜 徐世杰)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