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昨天發布,過去十年,上海的人口變化顯示出哪些新特征和新趨勢?同時又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上海地區的數據來看,上海人口在十年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三個比較明顯的變化特征。
一是常住人口規模穩定增長,但總量增長的規模有所放緩。在過去三次人口普查周期里,常住人口規模持續增長,但是每個普查周期常住人口凈增量還是有所變化的。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期間(1990年-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增加307萬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期間(2000年-2010年)增加了661萬人,而這次人口普查的周期內,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185萬人。
相比前兩個普查周期而言,近10年上海常住人口總量規模的增長是相對平穩的,這與上海落實國家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規模要求,統籌人口與產業發展、城市布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政策措施目標是一致的。
二是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有所下降,常住人口的空間分布由中心城區向郊區擴散的趨勢愈發明顯。十年來,隨著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日益完善,區域公共服務分布更趨均衡以及經濟產業布局的調整,上海常住人口空間分布由中心城區向郊區疏解的趨勢變得愈發明顯。
這次普查分區常住人口的數據顯示,全市人口的空間分布總體呈現“內減外增”的變化格局,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比2010年減少了30.25萬人,浦東新區和郊區比2010年增加了251.43萬人,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由2010年每平方公里24137人下降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23092人;浦東新區和郊區的人口密度由每平方米2650人提高到每平方米3006人。
上海中心城區人口減少、郊區人口增加的情況已經持續較長時間。“五人普”、“六人普”、“七人普”的數據顯示,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占比分別為42.24%、30.3%、26.87%,可以看到中心城區人口占比持續減少。中心城區人口空間分布結構調整成效明顯。“七人普”顯示,中心城區與郊區的人口密度比為7.68:1。“六人普”相應的比值為9.11:1,說明上海的人口空間分布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三是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人力資本水平顯著提高。從這次普查各項數據結構比較來看,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過去十年間,上海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10年21893人提升到33872人,提高了55%。
同時,16-59歲勞動年齡段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為46.4%,比2010年提高20.2個百分點。這個變化是非常明顯的,這與上海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國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是密切相關的。同時,近十年來上海著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大力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這對流入人口的結構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有什么優勢?
人才紅利助推高質量發展
上海常住人口的素質相比十年前有了非常明顯的提高。在上海,有842萬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相比十年前增加338萬人,增幅達67.1%;16-59歲就業年齡段中,46.4%具有大學文化程度;上海每10萬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數是全國最高的。這意味著,上海具備依靠人才紅利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和潛力。
據分析,這十年來上海常住人口素質提高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首先,和上海高度重視發展各級教育事業,特別是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息息相關。
這10年里,上海大力提升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同時增強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推動高水平地方高校、高峰高原學科等的建設計劃,啟動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試點,完善終身學習體系,提升學習型城市建設水平,整個常住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明顯增加了,受更高教育的渠道更加多元,整個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其次,是與這十年來上海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方式的轉變密切相關。這10年來,上海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制造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比重顯著提高,尤其是這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全社會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使得上海產業經濟發展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依賴在顯著下降的,人口流動的結構也隨著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變化在發生著改變。
“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將圍繞國家戰略和城市能級提升,進一步推進上海人口素質與產業發展、城市功能布局協調發展。
為什么同時面臨“少子化”“老齡化”?
0-14歲占比低有三方面原因
上海老齡人口占比較高,0-14歲占比較低。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0-14歲少兒人口總數為243.63萬人,占比為9.8%,與2010年相比,比重提高了1.2個百分點。據分析,造成上海少兒人口比例數據偏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少子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較普遍的現象。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尤其是工業化、現代化帶來的人口生育觀念轉變等方面的影響,低生育已經成為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普遍面臨的問題。上海經濟總量已經位居全球城市第六位,“少子化”也將成為上海面臨的現實問題。
二是外省市來滬人口中少兒比例相對偏低。在上海的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總量大且占比高,2019年這部分人口中0-14歲占比為9.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人口3個主要年齡結構互為關聯。現階段上海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國水平,上海勞動年齡段人口占比也高于全國平均3.5個百分點,相應的0-14歲年齡段人口的比例就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歷史上來看,上海“老齡化”程度一直是全國最高的地區之一。1982年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就達到11.5%,是全國最早進入老年型人口結構的城市。2000年和2010年上海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別比全國高4.5個百分點和1.8個百分點。這次上海比全國高4.7個百分點。
上海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和上海城市人口發展的歷史變化是密切相關的。上世紀50年代是上海人口出生的高峰期,1951-1960年上海累計出生人口為272萬人,峰值出現在1954年,這一階段上海出生人口總量大,而且比較集中,這是造成現階段上海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國水平的最主要原因。同時上海60-69歲低齡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比重是58.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部分老年群體大多蘊藏著技能、經驗和智慧,他們在社會建設、社區建設以及家庭(家風)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另外,這次普查數據顯示,上海15-59歲年齡段人口總量為1661.91萬人。其中,16-59歲勞動年齡段人口總量為1650萬人左右,均比2010年有所下降。從全國來看,上海15-59歲年齡段人口比重高于全國3.4個百分點,在31個省市中排名第六。
性別比為什么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外省市來滬男性比例較高
2020年上海人口性別比107.3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上海歷年普查結果和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推算結果顯示,上海的人口性別比保持在105-107左右的范圍內波動,基本平穩,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人口性別比為106.2,2015年根據抽樣調查推算的人口性別比為107。
據分析,上海人口性別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性別比是偏高的。從本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外省來滬常住人口數近1048萬,占比達42.1%。從2019年的抽樣調查情況來看,這部分人口來滬主要以工作、經商為主,2019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來滬經商、務工的比例為75.1%,其中男性的比例是比較高的,把整個上海性別比拉高。
本次普查中,全國性別比為105.1,與十年前基本持平。但是大部分人口流入的省市人口性別比普遍比2010年上升。
小科普
什么是“常住人口”?
一些人雖然戶籍在上海,但是不在上海工作學習,這類人算不算“常住人口”?什么才是“常住人口”?
據介紹,“常住人口”是整個人口統計、包括人口普查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定義,在進行人口數據處理的時候,第一步就是要確定每一個人的常住地。
有四類人口算作上海常住人口:一是在普查時點具有上海戶籍且實際居住在上海的人口;二是在普查時點具有上海戶籍且離開上海不足半年的人口;三是在普查時點具有上海戶籍且在境外工作學習但未定居的人口;四是在普查時點實際居住在上海的、離開戶籍登記地滿半年及以上外省市戶籍人口。(本報記者 魯哲)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