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團廣州市委主辦,廣州市青年鄉村振興促進會承辦,梅州團市委、清遠團市委、湛江團市委等協辦的2021年廣州共青團“領頭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示范培訓班在廣州開班,來自廣州各涉農區以及清遠、梅州、湛江等對口幫扶地市的100名“領頭雁”農村青年人才齊聚廣州,共謀鄉村振興和個人成長發展。
記者了解到,今年的“領頭雁”學員中,除了來自廣州各涉農區以及清遠、梅州、湛江市團委推薦的返鄉創業青年、村干部外,還有獲評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第十屆“保護母親河獎”的青年典型,更有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耕耘農業新業態、從港澳返鄉助力鄉村振興、農業生產一線的青年巾幗“農機手”等青年代表。
團市委青年發展部負責人表示,實施“領頭雁”農村青年人才培養工程,是廣州共青團學習貫徹落實市“十四五”規劃和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加快促進青年成長成才、深入推進我市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目的是凝聚和培養一批農業生產、粵菜烹飪、文化旅游、互聯網、供應鏈等行業以及鄉村治理一線的“新農人”青年人才,在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中,展現青年擔當、貢獻青年力量。“此次示范培訓班為期3天,邀請了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的專家、市農業農村部門熟悉鄉村振興政策的負責同志、市團校老師、直播電商領域資深從業人員、返鄉創業青年典型等組成的導師團,安排了參觀廣州市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和特色項目路演等環節,旨在通過理論學習、政策宣講、交流互動、現場觀摩等方式,重點提升農村青年人才在政治理論素養、形勢政策分析、產業經營管理、電商直播技能、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打造一個‘新農人’之間交流、合作、成長的平臺。”
探索打造“青農學院”“鄉村振興青年之家”等鄉村青年人才培養平臺
記者了解到,主辦方還組織學員前往白云空港小鎮、花城農園、一方樂田等3個都市農業公園進行了參觀見學,并在上述3個點掛牌成立了“廣州市鄉村振興青年之家”,著力打造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研學交流陣地。據市青年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宋俊文介紹,市青促會自2019年5月成立以來,在團市委的帶領下,致力于引導和服務廣州青年參與鄉村振興,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推動城鄉互動健康發展,目前已成為全市唯一一個以“鄉村振興”命名并寫進《廣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的行業協會。
“我們正在探索打造青農學院,希望通過搭建會員交流平臺,深入研究青年參與電商、研學、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基層治理、公益閱讀、科技種養殖、農業技術研究、金融下鄉等領域的典型案例和樣板項目,希望能借助‘領頭雁’培養工程這個平臺輸出經驗案例,努力為鄉村振興發展、青年人才培養貢獻智慧和力量。”
下一步,市青促會將在團市委的指導下,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城市農業公園建立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青年之家”,為返鄉青年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并推動成立粵港澳青年鄉村振興交流會和青農學院落地運營,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培養。
豐富培訓課程引發思考,“領頭雁”學員好評如潮
此次培訓班設計的專家解讀、現場考察、實戰研討、素養提升、拓展活動等豐富的課程深受學員歡迎。培訓首日,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文曉巍講授的《鄉村振興政策與案例》引來陣陣雷鳴般的掌聲。文教授深入解讀了中央、省、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形勢,并重點圍繞鄉村制度創新、數字科技驅動等關鍵要素以及痛點難點進行了分享,并對碧桂園“4+X”扶貧模式、“公司+農戶+標準”溫氏模式、淘寶數字經濟體系、老干媽“小辣椒帶動大產業”等一系列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生動案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給學員提供了深層次思考和啟發。
次日晚,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處二級調研員王愛民、從化區“耕山小寨”項目負責人馮文彬、從化區關工委創業青年聯誼會會長鄧一軍、從化區埔街上羅村黨總支委員邱國健等專家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下休閑農業優化模式和互聯網思維”進行了深入討論,給在場的學員對鄉村休閑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考、新啟發。
從化區良口鎮塘尾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曾新穎告訴記者,她對鄉村振興政策解讀方面內容最感興趣,“因為我是一名基層公務員,目前被派駐到廣州北部一個山村做第一書記,第一任務就是要用黨建引領村的經濟發展和鄉風文明,所以平時我給村民上課以及在落實上級政策的時候,自己必須先搞懂政策,才能把本職工作做好。”
主辦方還專門邀請直播電商專家,領航直播基地聯合創始人、市領航數字經濟(直播)培訓學校校長林裕坤向學員們帶來“超級實用直播帶貨七部曲”,從定位、運營、內容、拍攝、剪輯、變現、直播等角度講授了直播帶貨技巧、抖音及快手流量來源分析及直播場景搭建、直播熱門作品制作與發布,助力鄉村青年人才靈活利用新媒體,開辟新的事業發展之路。
期間,團市委還將組織培訓班學員走進白云空港小鎮進行實地參觀交流學習云運營經驗,走進農都里(花城農園)感受當前最先進的科技農業結合,走進一方樂田城市農業園體驗愜意自在的都市田野生活,面對面與農村青年創業企業家交流,了解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農文旅電商運營和新媒體傳播、區域現代農業發展與地域農產品品牌打造技巧等。
廣州市恒泰農業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黃智威表示,這樣的交流非常有必要,“首先是培訓的人群特性特別相似,都來自相關領域的青年新農人,這樣保證培訓交流的效果。其次是,整個培訓、交流的活動和學習內容也設計得很具針對性,非常適合現代新農人的需要,由衷地希望這樣的交流將來能發展為常態化的活動。”此次培訓班還調研問卷和線上交流群,確保學習有收獲、有實效。
鄉村振興項目路演精彩紛呈,為鄉村發展“輸出智慧”
11月11日下午,本次培訓班的“重頭戲”——鄉村振興項目路演正式開場,四地的鄉村創業、文化、產業等領域項目負責人進行了經驗分享,為鄉村振興實踐提供智力參考。
第十屆“母親河獎”綠色衛士,廣州市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黨支部書記蘇志均圍繞“黨建引領水治理”主題,介紹了車陂“龍舟上的黨建”、一水同舟文化環境雙保育、跨界傳承“非遺”等模式以及促進會通過動員公眾參與,對車陂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育與活化,推動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發展與合作的經驗做法。
廣州市海珠區青城環境文化發展中心理事長陳志強分享了“河源市東源縣仙坑村活力鄉村計劃”項目運營經驗,為鄉村振興下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探路。他談到,“項目以社區廢棄物可持續管理、村社自組織能力建設、鄉村文化建設為切入點,通過挖掘和培育仙坑村自組織,注重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州欖雕)負責人歐麗平則向學員展示了“非遺走進生活的新思路”。記者了解到,廣州欖雕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在明、清時期最興盛,是用烏欖核進行創作,主要運用鏤雕、浮雕、圓雕等手法創作。歐麗平認為,在充分尊重和保護古烏欖樹原生態的自然資源基礎之上,可以通過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格局和生態管理機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烏欖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區,最終將其打造成為當地生態旅游特色新名片。“我們在做項目規劃的時候,盡可能的把當地的非遺項目融合進我們的項目之中,并且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結合全新的理念進行合理化建議。”
天河政協常委、市青促會會員鄭振霖則以廣州派駐湛江吳川市覃巴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調研報告為案例,分享了自己對于產業振興項目規劃的心得體會。
據悉,接下來,團市委將舉辦“領頭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故事會,并指導各涉農區團委定期面向參訓對象舉辦技術交流、青創大賽優質項目推介、投融資對接、助農惠民服務、就業創業素養提升講座等活動,為“新農人”發展助力。
(通訊員:穗團宣)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