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生活 >
公用電話亭成城市中“被遺忘的存在” 未來命運會如何?
2021-08-26 15:10:18   來源:蕭山日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提起街頭的公用電話亭,你有多久沒使用它你還記得嗎?隨著手機的全面普及,如今的公用電話亭已成為“昔日風景”。最近,為進一步提升市容市貌和社會治理水平,區城管局聯合中國電信杭州蕭山分公司開展了對公用電話亭這類陳舊城市家具的排查,翻新了38個公用電話亭,采購了40臺無線公用電話話機安裝替換。目前,我區還保留了67個公用電話亭。

“老去的”公用電話亭

城市中“被遺忘的存在”

公用電話亭誕生之初是為了方便市民打電話,但在人人幾乎都有手機的年代,還有人在使用公用電話亭嗎?

昨日下午,記者在城廂街道一處公用電話亭旁停留觀察了近半小時,發現在此期間,公用電話一直無人問津。之后,記者又隨機采訪了幾名路人,他們均表示近期沒有使用過公用電話亭,對于公用電話亭的分布位置也不太留意。“現在大家都有手機,話費也不貴,使用起來更方便。相比之下,公用電話亭需要購買IC卡去固定地點才能撥打,相對不太便利。”一位路人表示。

“我一直以為這種電話亭都是能投幣的呢。”市民李女士表示,“不過現在都是手機掃碼支付,身上還真找不著硬幣。要是公用電話亭現有的支付方式能再多一些就好了。”而另一位受訪者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公用電話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對一些人來說,它的功能在某些時刻仍然發揮著關鍵作用。“比如有人忘帶手機了,或者手機丟失了、沒電了,這時候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需要打求救電話,公用電話就能發揮作用了。”

“從統計數據上看,剛剛過去的兩個月,電話亭就撥出上百個電話,其中撥打110報警電話的最多,其次是撥打10000,還有撥打119和120的。”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蕭山分公司公話管理員朱麗紅是1999年入職的,她告訴記者,過去的兩個月間甚至還有部分電話是撥打普通電話的。

而根據記者的不完全調查,發現這些公用電話亭逐漸式微、使用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不便。隨著互聯網和通信行業的發展,移動通話已經成為絕對主流的通信方式。在此背景下,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公用電話亭已經是一種“被遺忘的存在”。

部分影響市容的公用電話亭

進行了拆除或翻新

相比之下,20世紀90年代可以說是蕭山公用電話業務最繁忙的時候。

朱麗紅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中期,10部磁卡電話全部裝在蕭山各郵電局的營業廳。到90年代初,有100部了,安裝范圍擴大到馬路上的公話亭、醫院、學校等;20世紀90年代初,磁卡電話逐漸被投幣電話和IC卡電話取代。此時,蕭山公用電話業務最繁忙:1600多個無人值守的公話話機、600多個公用電話亭遍布大街小巷。

“我以前上學的時候還經常用,那時公用電話的費用比手機話費便宜多了,學校里經常得排隊打。”一位被采訪的“80后”蔣先生表示,關于公用電話的記憶要追溯到9年前,自己已經很多年都沒用過了。“以前大家都沒有手機,有什么要緊的事和家里人聯系,就靠公用電話,身邊很多人都用過IC卡電話。”提起使用過IC卡打電話的經歷,市民王女士至今還記憶猶新。“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了,公用電話逐漸淪為小廣告的棲身地。”看著IC卡電話亭不再如當年風光,市民張先生也是一臉惋惜。

“2010年以后,公用電話亭漸漸退出人們的視野。雖然它還能在免費撥打110、120、119以及122等方面起到應急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公用電話亭使用頻次在逐年降低。”朱麗紅說。于是,不少公用電話亭出現了線路老化、話機陳舊等情況。

今年5月開始的公用電話亭大排查中,區城管局就先期對我區范圍內的公用電話亭進行了排查梳理,做好拍照留檔、撥打測試,并將情況記錄在冊,報備相關部門,并根據前期排查情況進行專項整治,要求相關部門對一些“高齡”服役、破損嚴重且無法進行維修或不符合更換條件的公用電話亭進行拆除。“針對前期市民反映的電話亭占道、影響通行的情況,我們通過聯系電信部門進行拆除,拆除后的人行道也要求及時進行恢復。”區城管局市容綜合管理科的工作人員表示。

另外,記者了解到,在此次專項整治行動中,電信部門翻新了38個公用電話亭,采購了40臺無線公用電話話機安裝替換,實用性和“顏值”都得到了提升。

現存公用電話亭未來命運會如何?

轉型模式等你來提意見

除了撥打110、120之類的應急功能,最近電信部門也在思考,公用電話亭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發展的回憶,是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不是能讓公用電話亭承擔一部分的社會功能,比如改造成更有文化意味的城市坐標呢?

公用電話亭的衰落無可避免,這并不是蕭山的特例,國內外不少城市都碰到了同樣的問題。記者了解到,國內外都有不少將其成功改造的案例。比如,上海就有一批“有故事的紅色電話亭”,成了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上海淮海中路沿線、毗鄰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的一座公用電話亭就是其中之一,經過改造,其外形似紅旗和火焰,亭內設有互動裝置,可以收聽紅色故事以及打印個性化明信片。上海延安西路沿線、毗鄰中共中央第一座無線電臺遺址的電話亭,被改裝成了“石庫門”風格。亭內置有“復刻版”電臺設備,講述“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故事。除此之外,上海還有100多座電話亭外墻貼上了展現不同時期紅色故事的玻璃貼,一時間成為市民們爭相拍照的打卡點。

在市民范先生看來,雖然公共電話亭的作用在慢慢消退,其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被人們遺忘的角落”,但是作為時代記憶的“見證者”,它蘊含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就像英國倫敦的紅色公用電話亭,它不僅僅是作為景觀的一部分,更是一種英國文化符號的體現,所以政府部門可以將其保護起來,將這種獨特的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下去。”

“公共電話亭除了基礎通話功能外,還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其整潔程度將體現一座城市的風貌。因此,政府部門可以努力做好公共設施的保潔工作,將其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保護起來。”市民黃小姐表示。

市民王女士認為,公用電話亭作為一種城市公共設施,承擔著諸多公共服務、便民服務功能,可以在此基礎上賦予它新的公共的、便民的甚至文化的身份,在保留其應急等功能的基礎上,結合各類新技術,探索并豐富其使用功能,比如辦成街頭圖書館、微型博物館甚至便民服務點。(記者項亞瓊記者童宇倩)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