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吃個飯而已,現在有的餐廳搞得太復雜了。”前幾天,在東直門一商場消費后的羅女士不由感嘆。當天,她進入一家門店吃飯,服務員表示需掃碼點餐。當她掃碼過后,才發現并不能直接點餐,而是只有點擊關注該店鋪公眾號后,頁面才會自動跳出桌號和點餐服務一欄。
羅女士的經歷,不是個例。“好像從去年開始,掃碼點餐一下子就流行起來了。這對于年輕人還好,老年人就十分不便。”市民郭平說。
記者走訪了多個商圈共計10家餐飲商家,實測發現,有8家餐飲商家都有掃碼點餐功能。當選擇掃碼點餐時,有的會要求顧客關注店鋪公眾號而后點餐,有的則需輸入手機號注冊會員。
其中,某知名茶飲店的掃碼點餐,更是“一環套一環”。掃描該茶飲二維碼點餐后,幾秒鐘便進入商品頁面,初看并無什么異樣。而當選定商品加入購物車準備結賬時,才發現需要微信一鍵登錄,頁面下方也有一排小字提示“授權登錄即表示已閱讀并同意《會員須知》《隱私協議》”。緊接著,點擊一鍵登錄,可發現“XX點單”申請獲得昵稱、頭像、地區等信息。
顧客掃碼點餐是否有其他“門道”、消費者擔心的信息和隱私安全是否多余?記者調查發現,除了購買技術成熟的點餐收銀一體機之外,一些商家為了吸引和穩固客流,還會設計小程序,或購買相關掃碼點餐軟件。需獲取的客戶信息也可以自由設置。
“目標人群精準,可以抓取用戶信息,引導客戶分享裂變……”一家開發餐飲小程序的軟件商如此介紹。他向記者表示,設計出的小程序一般是直接掃碼點餐,不過店主也可以在后臺自由設置,可讓顧客關注店面公眾號、填寫生日、身份證信息等。
“不能因為點餐的緣故,就強制性要求用戶把個人信息授權給你,這本身就是非法行為。”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巍說。他表示,掃碼點餐,不能變成非法竊取用戶個人信息的一個工具。對此,國家多個法律均有規定。比如前不久開始公布實施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37號)中就提出,諸如一些敏感的個人生物特征信息、位置信息、個人行蹤等,必須要逐項授權,取得消費者同意。
朱巍認為,個人信息的獲取和使用要有邊界,且必須遵循合法性、正當性和必要性。現實中,掃碼點餐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過度索權。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