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上海5月14日電 因為曾經罹患腸扭轉腸壞死,4歲男孩果果(化名)經過三次手術,原本長3到5米的小腸僅剩35厘米,成為短腸綜合征(SBS)患者。因為腸道有效吸收面積顯著減少,不能維持孩子生長需求,引起了營養吸收和代謝功能障礙。2年來,他只能天天依賴輸液獲得營養支持。
記者14日獲悉,在海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管理局、樂城醫療藥品監督管理局、永達基金會等共同努力下,果果在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樂城醫院,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專家的全程指導下,接受了替度魯肽的注射。
這意味著,他的腸道吸收功能將得到改善,未來,孩子或將擺脫長期靜脈營養的日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蔡威教授與兒消化營養科主任王瑩教授一直在為果果治療。蔡威教授說,短腸綜合征患者,尤其是兒童患者的治療需求非常急迫,他們常年受困于靜脈營養及其相關并發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近年來,通過多方努力,SBS兒童患者預后顯著改善,在發達國家的一些腸康復中心,兒童SBS的總生存率已接近90%;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患兒每天過著長時間靜脈輸入營養液的日子。
如今,人胰高血糖素樣肽2(GLP-2)類似物——注射用替度魯肽已在多個發達國家獲批用于治療短腸綜合征患者,最低年齡可達4個月。該藥可能改善腸道吸收功能和幫助減少甚至擺脫靜脈營養。在2022年進博會上,替度魯肽在華亮相,符合海南自貿港博鰲樂城進口特許藥械政策。
蔡威教授表示:“目前中國尚無SBS治療藥物獲批,但疾病嚴重性和臨床急需性不容忽視,希望各方努力能盡快填補中國SBS藥物治療的空白。”
(記者 陳靜)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