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經濟開局穩中向好。
一季度多項經濟數據表現印證了這一點: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8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貨物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為5.65萬億元和4.24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4%、0.2%。
社會融資規模保持增長。截至3月末,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59.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一季度,社融規模增量累計14.5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47萬億元。其中,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0.7萬億元,同比多增2.36萬億元。
(資料圖)
“當前中國經濟復蘇得益于兩方面。”鐘正生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指出,一方面,基建投資支持力度大、房地產投資拖累減弱,提振了建筑業及產業鏈上游的工業需求。另一方面,服務業需求在疫情防控政策優化、數字經濟熱潮的帶動下,獲得較快恢復。
鐘正生從事宏觀經濟和金融研究多年,曾任職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后,他先后任職光大證券(601788)、國信證券(002736),從事宏觀經濟研究,曾獲2015年新財富最佳宏觀分析師。鐘正生曾在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公司擔任董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現為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此外,他還在中國財政學會、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擔任理事,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特邀研究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博智經濟社會研究所學術委員。
中國經濟加快復蘇,也同樣面臨挑戰。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外需放緩,如何繼續提振內需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于今年中國實現GDP增速5%的目標,鐘正生態度較為樂觀。據央行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家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為33.8%,環比提升10.3個百分點;銀行家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為40.2%,環比22.8個百分點。
“這些預期的相對變化更多體現了中國經濟環比修復的勢頭。”他預判,二季度服務業的需求將處于持續修復通道。隨著居民收入及信心的逐步改善,疊加五一黃金周和端午假期的影響,2023年二季度以旅游為代表的線下服務消費恢復可能更進一步。
不過,鐘正生也指出,政策端仍有必要,多措并舉,繼續發力改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居民的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圖源:受訪者提供
“政策有必要繼續著力于改善預期”
時代周報:多家機構預測,中國一季度GDP增速在4%左右。你認同這一判斷么?中國經濟復蘇的基礎牢固嗎?
鐘正生:我們預計,中國一季度GDP增速略高于4%,高于2022年三季度的3.9%和四季度的2.9%。這體現了中國經濟的環比超季節性復蘇,但同比略低于5%-5.5%的潛在增速水平。但終端需求修復“冷熱不均”,存在出口承壓、居民大件耐用品消費需求偏弱等隱憂。
除去穩增長政策的帶動、疫情防控調整后的短期效應,經濟增長的內生動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這表現為中下游制造業生產恢復不夠快,盈利下滑、庫存有所累積等有可能制約投資擴產的后勁。居民大件耐用品消費偏弱,年初以來限額以上汽車、通訊器材、家電音像銷售額均同比收縮。
時代周報:你此前提出,政策有必要繼續著力于改善預期。政策端有哪些具體措施可進一步改善預期?
鐘正生:是的,我們還要繼續改善各界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首先,對于民營企業,盡快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并廣泛宣傳,發揮平臺經濟的“風向標”作用,讓民營企業產生政策穩定的預期,進而在這一穩定預期下做出決策。
其次,對于外資企業,部署“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包括擴大市場準入、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積極推動加入高標準經貿協定和推動外資標志性項目落地建設等,。
另外,對于居民,重點是提振消費意愿,推動“超額儲蓄”向消費轉化,可以向特定群體發放較大規模的消費券,加大對家電、汽車、旅游等消費的政策支持力度等。
時代周報: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還有多大潛力可以挖掘?
鐘正生:貨幣政策方面,支持實體經濟的優先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結構性再貸款、降準、降息。
財政政策可以期待的有三個方面舉措:首先,強化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基本公共服務;其次,更廣泛地使用“貼息工具”;另外,廣義財政繼續發力。
時代周報: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財政赤字率擬按3%安排,比上年增加0.2個百分點。從赤字率來看,我國今年實施了較為積極的財政政策。
鐘正生:今年財政政策目標較去年有所擴張,狹義赤字規模和新增專項債額度均創下歷史新高。
財政赤字調升基于兩方面考量。一方面,正如二十屆二中全會公報所言,“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各種超預期因素隨時可能發生”,有必要通過提高廣義財政赤字增強政策的應對空間。另一方面,2023年可用于平衡公共財政預算、補充政府性基金預算的資金減少。
“給中低收入群體發錢,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時代周報:今年著力擴大內需,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你之前提出新市民是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群體。哪些措施能更大程度刺激他們的私人消費?
鐘正生:我們認為,改善新市民消費意愿,刺激私人消費有三大著力點,即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投入、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助力解決住房問題。
其中,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投入,有助于提高新市民的歸屬感,減緩后顧之憂,繼而釋放置業和消費等需求。金融服務新市民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由于監管考核和內部風控等原因,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信用資質相對較弱的新市民發放貸款的意愿不足。
另外,新市民的住房需求有較大改善空間,但當前主要城市的房價收入比較高,增加了新市民的購房難度。
時代周報:對于刺激消費,有專家提出更直接的建議——給中低收入群體發錢。這一措施是否在部分地區具備可實行性?
鐘正生:給中低收入群體發錢,要考慮多方面因素。例如,地方政府財力能否支撐、發錢和發消費券如何權衡、如何發錢效果更佳等。
相對于消費券的杠桿效應而言,直接發錢對居民消費的轉換率可能有限,刺激消費效果可能更弱。如果給中低收入群體發放一次性或短期補貼,居民大概率將其視為暫時性或不穩定的收入。從永久收入假說看,居民可能會用于儲蓄或償還債務,對消費的提振作用相對有限。
對中低收入群體消費的補貼有必要性,但資金來源、政策設計均存在一定難度。可以考慮結合社會保障、稅收優惠等政策,采用現金、電子紅包、消費券等形式,適應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和習慣,給予居民更多的選擇空間。
時代周報:房地產市場受挫、汽車消費走弱,其他領域消費也尚未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從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角度看,哪些領域更易釋放巨大消費潛力?
鐘正生:首先是旅游、娛樂、餐飲等線下接觸性服務消費。之前因客觀因素限制了接觸性服務消費的場景,居民服務消費存在自然修復的基礎;若加以定向的政策支持,亦有釋放過去三年積壓需求、促進服務消費報復性反彈的可能性。
另外,還有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互聯網消費新業態。疫情期間,網絡消費新業態發展迅猛,增加了消費場景和品類的多樣性。通過短視頻直播消費的用戶比例,較通過傳統電商平臺消費的用戶比例高出兩成。
時代周報:房地產支柱產業地位不變。不過,居民加杠桿意愿并不強烈。在釋放有效需求、引導正向預期方面,你有何建言?
鐘正生:一方面,通過有條件“贖買”等方式,穩定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加大對問題樓盤項目的購買,在改善房企現金流同時,也推動了“保交樓”工作,還有助于穩定房地產價格、發展租賃住房。
另一方面,提供購房補貼、減免相關稅費,減輕居民購房負擔。稅費方面,契稅、印花稅、增值稅的減免可由地方推廣至全國層面,個人所得稅也可增加住房購買、裝修翻修、住房消費相關的專項扣除項目。
圖源:受訪者提供
“中小銀行資產集中度雖高,但行業風險可控”
時代周報:硅谷銀行事件波及廣泛,再次引發公眾重新審視區域中小銀行的監管。國內有不少中小銀行的資產行業集中度較高,行業風險是否有可能轉變為銀行風險?
鐘正生:我國中小銀行資產集中度雖高,但行業風險較為可控。
目前,我國中小銀行的對公貸款投向集中在基建、制造業、房地產業等,不良壓力主要集中在基建和房地產業。而這兩個行業受到嚴格監管,出現大范圍信用風險的概率較小。
另外,相比硅谷銀行的主要客戶群體科創行業,基建和地產的投貸模式更加成熟穩健。銀行可以根據項目進度和測算的融資缺口實時發放貸款,并不是貸款一次性全部投入,投放和使用的進度均受到監管,貸款投向基本是跟著政策走,基本不存在行業整體過度投放的情況。
時代周報:在科創風投方面,硅谷銀行扮演了重要角色。科創是硬核,需要資金支持,但發展前景有不確定性。如何平衡兩者關系?
鐘正生:硅谷銀行倒閉有一定偶然性,因其客源單一,且大部分存單為額度超過25萬美元的FDIC保險額度,放大了客戶擠兌帶來的沖擊。
但這并不能完全說明硅谷銀行的商業模式是失敗的。相反,商業銀行如何適應科創企業成長規律,如何解決收益和風險的匹配問題,硅谷銀行的商業模式仍有很多可鑒之處。例如篩選有大型風投機構背書的客戶、密切監控企業的資金流向與利用狀況、接受專利技術作為抵押擔保等。
另外,這體現出發展直接融資的重要性。間接融資模式與高科技企業的高風險、高成長性之間有本質矛盾。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特點,更能夠匹配高科技企業對于長期資金的需求,能夠促進科技與資本等要素的高水平循環。
時代周報:硅谷銀行事件對中國的中小銀行監管有哪些啟示?
鐘正生:硅谷銀行爆雷與特朗普時期推動的銀行監管改革有關,即專門針對中小銀行放松了監管,包括放寬壓力測試條件等。我們不存在類似的差異化監管,我國對于中小銀行的監管“一視同仁”,近年整體監管更趨嚴格。
今年2月發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雖然提到了不同銀行的“差異化監管”,但旨在減輕中小銀行的合規成本,并不是降低資本要求。目前,中國銀行(601988)業整體的流動性覆蓋率、杠桿率等指標都遠超監管要求,而且在資產配置上沒有出現金融投資占比超過35%這一硅谷銀行這次集中暴露的問題,信貸資產仍是銀行資產配置的首選。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