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將于2023年3月4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接受新京報專訪。
近年來,女性生育意愿走低問題備受關注。喬杰認為,從長遠看,家庭和事業不是對立關系,生育也是一種女性成長,但在女性職業發展、托幼體系構建、性別價值觀等方面,目前仍存在需要跨越的障礙。
對于放開單身女性凍卵的討論,喬杰表示,凍卵技術有待發展,并不是萬能藥,現階段只建議有序開展,規范管理。
(資料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受訪者供圖
生育應尊重女性選擇 女性關懷尚待完善
新京報:你是一名在專業領域卓有建樹的女性,也是一名母親,生育對你來說是一段怎樣的經歷?
喬杰:我個人的經歷,在孩子比較小的那兩三年,工作難免要做一些讓步,成為院長之后,日常需要兼顧醫院管理、臨床救治、科研教學,工作繁重,對子女和家人的陪伴照護時間會有所縮減,作為母親壓力的確很大。但家人之間的關心愛護沒有缺席過,丈夫比較理解,孩子也健康成長。
我認為生育不全是壓力和犧牲,也是女性自我成長的過程,它可以錘煉一個人包容、豁達、堅毅的品質,這對于日后的工作是寶貴的財富;作為母親,在工作生活中的負責態度、在臨床一線救死扶傷的職業實現,也是對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會內化成為他們未來面對人生挑戰的強大力量。
新京報:根據今年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的報告,近年來我國女性終身無孩率上升,生育意愿顯著下降?,F在有一部分女性因為家庭事業平衡的難題,選擇了推遲生育或者不再生育,怎樣做才能讓女性未來不必受困于此?
喬杰:生育問題要尊重每位女性、每個家庭的自主抉擇。
當目光放長遠,事業與家庭可以相輔相成,未必是對立關系。
從現實情況來看,促進女性生育意愿,政策福利、職業發展、收入保障、孕產期保健、托幼體系、傳統性別價值觀、人文關懷等等,是需要一個個跨越的障礙。在減輕女性的經濟和家庭負擔、鼓勵女性生育的同時,也希望家庭及社會重視并理解女性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宣揚生育關懷,從個人、家庭、社會對女性進行全方位呵護,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為延遲生育凍卵可有序開展、試點先行
新京報:近期精子庫很受關注,繼而有女性網民借此再次呼吁放開卵子凍存,以延長生育時間窗。你認為當下是否可考慮放開單身女性凍卵?
喬杰:在我國,輔助生殖技術的開展有著嚴格的政策和法律的限制,輔助生殖技術開展難度高,實施機構在牌照申請、獲醫能力、人才培養機制、管理體系建設、設備資金實力等方面有較高的門檻和嚴格的監管控體系。
目前對單身女性凍卵是“限制性的放開”,針對罹患腫瘤或特殊疾病的女性,她們因為疾病治療有可能導致卵巢功能減退甚至不孕,可以在治療前凍存卵子保存生育力。
至于以推遲生育為目的的凍卵,我的建議是有序地開展。現有的凍卵技術對卵的數量和質量是有一定損傷的,會有冷凍復蘇后不能使用而帶來卵子損失的概率,也會有生物安全性不良風險,換言之,凍卵不是萬無一失,不等于“后悔藥”,因為凍了卵反而錯過適宜的生育時期、最后留下遺憾,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有序開展,試點先行,主要是為了規范管理,保護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凍卵技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凍卵與新鮮卵一樣好,就可以考慮進一步放開以保存生育力為目的的凍卵。
晚婚晚育、生活方式不良 使得人口生育力水平持續衰減
新京報:作為一名生殖醫學專家,面對近年來生育率顯著下降的相關信息,你有哪些感想?
喬杰:近年來“人口危機”常常被提及,作為一個國家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人口結構的良性、均衡發展是保障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支撐。生育總和達到2.1才能完成一個世代更替,而我國當前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至1.3。
生育愿望低迷、育齡人口減少等是近年來被談論較多的話題,除此之外,晚婚晚育、不良生活方式、生殖健康保護缺失、不孕不育等等諸多因素,都使得人口生育力水平呈持續衰減狀態。
從2007年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先后牽頭進行了4次全國大型不孕流行病學調查以評估中國女性的生育意愿和生育狀況,情況堪憂。調查顯示,有9.7%的育齡婦女表達出有生育意愿,7.1%的女性有意愿生育第二個孩子,17.6%的育齡婦女曾經歷過不孕,其中22.7%無子女,超過30%的被調查女性卵巢儲備功能異常。
新京報:晚婚晚育趨勢明顯,會不會增加未來輔助生殖的需求?
喬杰:年齡是影響生殖健康的重要因素,生育年齡推遲將大大增加生育風險的發生,包括卵巢功能及卵細胞質量下降、生育率下降、母體和胎兒風險、妊娠期并發癥、胚胎染色體異常等。從數據看,近三十年來,我國女性不孕率從5%-10%升高到了現在的15%-20%。
生育年齡的推遲和三孩政策的放開讓國內高育齡婦女的生育需求得到明顯釋放,有生育意愿的不孕不育患者基數將穩定增長,成為輔助生殖技術應用的主要人群。年齡結構變化、患者認知程度提高及經濟能力提高也將進一步帶動輔助生殖滲透率提升。
新京報:專業機構要做好哪些準備?
喬杰:為了讓有生育意愿的育齡人群盡可能實現其生育目標,醫療機構首先要提高對育齡人群的醫療服務保障,擴大生殖健康知識普及,不孕癥患者盡早開展助孕治療,精準實施輔助生殖助孕方式,制定全國性專家共識、診療規范或臨床指南。針對高齡人群應當進行有效評估,重視高齡產婦圍產期監測,保證其身心健康,對并發癥做好防護措施。
圍繞使育齡女性“能生、生好”,應當多學科交叉融合開展生育力促進相關生物學過程的原創性機制研究,破解疑難生殖障礙疾病診治和出生缺陷防治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提升生育力的新技術及新產品,加快從實驗室向生育力促進應用場景的國產化進程,從源頭上改善妊娠結局,預防并顯著減少出生缺陷發生。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唐崢 校對 趙琳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