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8日,《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簡稱《規劃》)正式公布實施。《規劃》將中軸線保護區域合理劃定為遺產區、緩沖區,并首次明確了區域具體范圍邊界。
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規劃》是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必備材料之一,其公布實施將為有效保護管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發揮“壓艙石”作用,為北京中軸線的保護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礎依據。
根據《規劃》,全長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于兩側。
上述承載遺產價值的15處構成要素,以及構成要素之間必要的連接區域,即為總面積約5.9平方公里的遺產區。緩沖區覆蓋面更廣,包含遺產區周邊且與北京中軸線形成和發展聯系緊密的區域,總面積約45.4平方公里。
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規劃》充分考慮北京中軸線與老城相互依存、互為支撐的格局關系,強調以“城”的整體保護達成中軸線遺產環境的保護,推動區域功能優化、民生改善、環境提升等多重目標實現,進而實現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讓正陽門文物建筑與雨燕和諧共存、使北京中軸線上20條景觀視廊通達有序、留住居民的鄉愁記憶和老城情懷。
據了解,目前北京中軸線已初步建設形成中軸線文化探訪路,鐘鼓樓到永定門間步行可基本貫通,沿線還設有地鐵8號線、鐺鐺車、北京觀光1號和2號線大巴車等多種交通方式,可滿足市民游客的各種參觀體驗需求。
《規劃》重點提出,將建立以首都博物館1個總展覽為主的綜合展示中心,并配合各遺產要素專題展示中心、沿線特色文化驛站、多條文化探訪路串聯而成北京中軸線價值闡釋與展示體系。
《規劃》還明確,要高標準建立遺產監測系統,對遺產保存狀況、自然和社會環境狀況等方面進行監測,提升預防性保護管理水平;建設遺產檔案信息系統,開展重點問題研究,深化對北京中軸線、北京老城的理解與認識。
未來,北京中軸線將繼續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堅持長期維護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促進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社會公眾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使古都之脊綻放時代新韻,使北京老城煥發勃勃生機。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