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1月12日,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發布《2023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報告。報告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呈現前后低中間高的倒“U”形態勢,第一季度為4.2%左右,第二季度受2022年低基數的影響,增速將達到9.3%,第三季度為5.5%左右,第四季度為5.4%左右,全年GDP增速為6.0%左右。
(相關資料圖)
從產業來看,報告預測,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為4.3%,第二產業增速為5.6%,第三產業增速為6.4%,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對GDP增速的拉動分別為3.5、1.5和1.0個百分點。
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2023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全年名義增速為5.5%左右;最終消費同比名義增速為4.1%~5.0%,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進出口方面,預計2023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約為6.3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約0.71%;其中,出口額約為3.6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約0.24%,進口額約為2.7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34%。預計中國國際收支將總體保持平穩,經常賬戶呈現順差格局,其中,貨物貿易順差約為4.8萬億人民幣,服務貿易格局將持續優化,服務貿易逆差約為0.80萬億人民幣,跨境資金流動將保持總體穩定。
此外,報告也對2023年的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做出預測,預計2023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達到22168元,實際增長速度為7.4%左右。在基準情景下,預計202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速為6.8%。
報告還預測,2023年中國PPI和PPIRM(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呈現“U”形態勢,全年分別下跌0.4%和0.2%;CPI總體溫和上漲,全年上漲約1.8%,但也存在價格超預期上漲導致的波動風險。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市場流動性有所收緊、歐美對俄制裁維持現狀等基準情形下,報告預計2023年大宗商品價格將呈現高位震蕩并伴隨小幅回落態勢。如果天氣正常、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新冠疫情不再大規模暴發,且在中國糧食進口配額不出現大幅提高的情況下,2023年全年糧食將增產,其中夏糧增產,秋糧持平略增。
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翠紅表示,2023年糧食穩產豐收整體形勢還是不錯的,但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今年還會擴大大豆的種植,大豆和玉米稻谷是同時的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就會受到影響,這是一個風險。
楊翠紅進一步解釋,擴大大豆種植也是綜合考量的結果,近年來大豆的需求不斷上漲,同時考慮到國際形勢,應該盡量能夠擴大國內的大豆供給,這是要提早做出應對的。
另外一個挑戰就是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尤其是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波動。“如果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提高,農民種糧成本也隨之上漲,這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就會產生影響。” 楊翠紅認為,國家的政策支持還是強有力的,可以通過提高糧食單產的水平,來穩定糧食的生產總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2023年如何切實擴大內需也是關鍵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表示,制約消費最重要的系數是收入,收入又跟就業休戚相關,就業是拉動內需的重要因素,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消費場景將不斷恢復,包括航空、高鐵、旅游、餐飲、送貨的服務行業會出現全國性的提振。
李雪松認為,拉動消費還需要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第一,調整職業教育,使專業跟市場需求結合更密切;第二,擴大民營經濟的信心,使得市場主體的活力激發出來,就會擴大用工和就業,勞動者自身的素質,比如與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智能制造、科技創新、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這些發展方向相匹配的勞動技能和職業教育培養才能跟得上,就可以更好地使得勞動者的潛能得到發揮,跟市場需求有效結合,這樣2023年的新增就業人數就可以超過2022年;第三,對于收入差距要充分重視,雖然現在已經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但5年之內政策不減、力度不減,人力扶持也要到位,特別是對中低收入者,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對于2023年中國的投資增長潛力,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認為,從政府投資來講,財政政策承擔起了保護市場主體的作用,讓企業生產,這樣才能擴大內需,財政政策里面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保障政府投資的力度不減,除了中央預算、政策性銀行之外,還要通過財政貼息的辦法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從鼓勵企業投資方面,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在向科技創新、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等領域傾斜,比如對設備投資進行財政貼息還可以延續下來,這樣能夠穩定制造業投資。”祝寶良說。
祝寶良表示,2022年7月28日政治局討論下半年經濟的時候,就提出要在繼續保住市場主體的同時要采取措施擴大內需,2022年下半年以來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已經轉向了既保市場主體又要穩定需求這樣一個政策框架,2023年會延續這樣的宏觀政策框架。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