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深圳11月25日訊(記者 韓璐 秦佳鳴)11月23日,第86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下稱“CMEF”)在深圳開幕。深圳英美達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白曉淞做客中國經濟網醫藥大咖談,暢談我國內鏡產業創新發展現狀,以及新銳企業的“后浪”力量如何與跨國企業、國內傳統企業等“前浪”攜手,共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資料圖)
深圳英美達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白曉淞做客中國經濟網醫藥大咖談。
記者:能否請您談談參加此次CMEF有著怎樣的感受?
白曉淞:在今年CMEF展會上,我發現機器人的項目特別多,智能化的設備也很多,可以看出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是非常快速的。在此次展會上,我們也帶來了很多創新產品,展示了在產品開發、升級和技術創新方面的成果。創新產品的應用場景也很多,從消化科拓展到呼吸科,還有滿足高端需求的電子胃腸鏡,以及心血管方面的創新產品。
記者:去年9月,國家藥監部門批準了英美達的一款創新產品注冊上市,這是首個國產內鏡超聲診斷設備,填補了我國微型化探頭超聲內鏡的空白。可否請您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
白曉淞:這個產品應用在消化科領域。我們知道,光學內鏡可以檢查胃腸道粘膜表面的狀況,但有些疾病發生在粘膜以下,這種情況下使用超聲胃鏡就顯得極為重要。這款創新產品目前在醫院應用很好,據臨床專家反饋,圖像質量與進口產品不相上下,甚至部分專家反饋使用感受還要更好一些。
記者:公司未來在內鏡市場有什么樣的布局?
白曉淞:我國內鏡產業已經進入非常快速的發展階段。英美達用了六七年的時間完成技術儲備,不論從產品系統,還是產品圖像開發、算法開發,以及工藝開發等,都有了非常豐富的技術儲備。我可以自信地說,我們從技術的角度對內鏡產品有了完完全全的認知,結合供應鏈的準備,英美達未來會非常快速地推出一些特色產品。我們給自己定了目標,就是在3-5年內,我們會完成整個消化和呼吸內鏡全系列的產品布局。
記者:內鏡是細分壁壘極高的領域,國內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都已被跨國企業占領。您認為英美達等國內企業產品的市場前景如何?
白曉淞:我們必須要肯定跨國公司和國內的前輩公司對于整個消化內鏡領域發展做出的貢獻。英美達一直堅持的原則就是以臨床需求為出發點,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解決臨床問題。從產品開發的起始階段,我們都是讓臨床醫生深度參與。目前,不管是進口產品還是國內產品,對臨床需求還是沒有完全滿足,因此,大家一起來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勢在必行。在我國市場上,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步增加,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國內企業正在與整個產業環境同步發展。
記者:解決臨床問題必定離不開技術和創新,在技術的開發、人才的培養方面,英美達做了哪些努力?
白曉淞:我是典型的技術創始人,英美達這么多年一直堅持重投研發。我們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源泉,公司每年的費用支出,一半以上是用于研發;團隊中一半以上的員工是研發人員。我們希望整個企業形成非常強的創新型、學習型組織。
記者:有研報指出,目前內鏡正朝著小型化、多功能、高像質方向發展。您對此贊同嗎?在您看來,未來內鏡研發方向應該是怎樣的?
白曉淞:這些方向我大體上是贊同的,但目前國內有產品同質化的傾向;還有對功能上的一些追求并不一定是英美達需要堅持的。我們知道臨床真真切切的痛點在哪里,并不會單純追求更高的分辨率或看上去很耀眼的一些功能。比如我們認為電子胃腸鏡產品的穩定性和耐用性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在開發的時候,會通過大規模重復性的測試來驗證產品的穩定性。為推動創新,我們在內鏡領域做了5大技術平臺,基于這些技術平臺來推動整個產業發展。
記者:對于內鏡的發展前景您有怎樣的預判?英美達做了哪些準備,以應對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白曉淞: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英美達目前走的路是非常正確的,并且會一直堅持走下去。跨國公司和國內老牌企業在內鏡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但是我認為,我們新銳企業所代表的“后浪”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英美達會主動承擔很多行業責任,來推動整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