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董希淼(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回顧了今年以來貨幣政策五個方面工作,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進行分析,提出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今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穩健的基調未變,未“大水漫灌”,未來調整優化空間仍然充足。下一階段,應加大貨幣政策實施力度,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在穩增長、擴內需等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從內外部環境看,我國貨幣政策具備加大實施力度的條件。
一是我國貨幣政策相對穩健。作為近年來少數幾個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之一,我國貨幣政策近年來雖然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但一直保持穩健的基調不變,并未超發貨幣,未實施“大水漫灌”等寬松手段。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1%,還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
二是我國物價水平保持基本穩定。總體而言,我國目前物價形勢與歐美國家通脹高企不同。我國上半年宏觀經濟有所恢復,但經濟運行面臨一定挑戰,市場需求仍然偏弱,而供給相對充足,出現價格全面上漲的高通脹可能性較低。從10月數據看,CPI同比上漲2.1%,通脹形勢溫和可控,未來通脹壓力并不大。
三是內外部形勢有所變化。近段時間來,美國公布的10月通脹回落幅度超預期之后,市場對于美聯儲在12月加息放緩的預期明顯升溫,美聯儲官員也多次表態12月加息幅度將可能回落到50個基點。疊加市場對于我國經濟復蘇預期增強以及此前穩匯率、穩預期政策落地生效,近期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
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緊緊抓住歲末年初的重要時間節點,繼續采取全面的穩經濟措施,進一步鞏固宏觀經濟大盤穩定。《報告》表示,下一步將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調節,做好“三個兼顧”即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高質量的支持。
第一,用好總量工具和結構性工具。應適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為金融機構提供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資金,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觀能動性,并向市場發出穩增長、擴內需的明確信號,穩定市場預期和信心。在銀行負債成本持續降低的情況下,繼續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適度下行,既減輕居民住房消費負擔又激發企業中長期融資需求。同時,突出結構性工具作用,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行業定向“輸血”,優化信貸結構。如引導金融機構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持續助力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落實《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加大對個體工商戶等新市民群體的精準滴灌。
第二,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全面支持。加快落實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金融16條”,通過央行“三支箭”措施、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等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房地產企業流動性支持,對“保交樓”項目予以專項支持。支持各地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加快采取下調首付比例、取消“認房又認貸”等針對性措施,更好地支持剛性需求特別是改善性需求。對二套住房貸款利率下限,應參照首套房貸利率下限調整的幅度進行適當下調。同時,加快優化住房交易流程,對二手房交易可推廣“帶押過戶”,節省二手房買賣雙方的時間、費用,提升交易便利性與安全性,既提高二手房市場的活躍度,也加快一手房市場去庫存。
第三,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已經進入深水區,相較于貸款利率市場化,存款利率市場化速度偏慢。在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央行可能面臨“兩難”選擇。不過,仍應抓住當前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存款增長較快的有利條件,積極穩妥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不斷提高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考慮到中小銀行負債吸儲難度較大、成本較高的特性,在存款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應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允許中小銀行采取更大的利率浮動幅度。同時,通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等方式,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引導和監管,保持存款市場良好的競爭秩序,推動銀行理性吸收存款并降低負債成本。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