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有著“杭州賞秋第一村”美譽的臨安區太湖源鎮指南村又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游人,民宿、農家樂“一房難求”;而同鎮的青云村,正進行整體提升改造的竹筍交易大本營——青云鮮筍產地倉,正錨定11月完全建成的目標全速前進……村美業興民富,眼下的太湖源鎮,正不斷激活“三生共贏”的強動力。
以農業特色型美麗城鎮省級樣板為目標,以創建“產城融合型”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抓手,太湖源鎮正全力補齊功能短板、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發展質量,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推動“富美太湖源·農旅樣板鎮”的美好藍圖成為共富實景。
而沿著南苕溪,一條“美麗風景線”正不斷蝶變為“富裕經濟帶”。
今年以來,臨安區以苕溪錦帶傳統風貌區入選全省首批城鄉風貌樣板區試點為契機,圍繞“苕溪蘆葦盛,風光惹人醉”主題,對苕溪兩岸的整體風貌進行全面再升級,構筑臨安主城區的“山水綠軸”,展現吳越風情、苕溪文化,加快營造市井生活藝術氣息的傳統風貌類樣板區,推動全域城鄉共美共富。
“農”墨重彩繪就生態山鄉共富新篇
今年5月,全市首批共富名單出爐,太湖源鎮“源頭共富”共富帶“榜上有名”。從“美”到“富”,太湖源鎮在趕考路上的“發展密碼”,就藏在美麗城鎮建設中。
去年,太湖源鎮通過主要出入口景觀建設、集鎮功能補短、公園改造提升等二大類17個子項的建設,讓老百姓真切享受到了“美麗福利”。“今年,我們則主要通過項目建設帶動產鎮融合,進一步放大特色農業產業優勢。”太湖源鎮黨委書記曹源發介紹,一方面通過實施農業強企名品計劃,推動“源頭竹海·共富之窗”項目,助力竹筍、茶葉等主導產業增值提效,促進全產業鏈融合,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太湖源農產品品牌,一方面加快配套服務商圈打造,做強鮮筍產地倉“華東地區雷筍物流交易中心”地位,圍繞太湖源山居廣場打造“休閑娛樂圈”,不斷繪就宜居宜業宜游新圖景。
目前,太湖源鎮占地近1萬平方米的商業綜合體和集鎮廣場正加緊建設,有望今年完成,屆時將成為全鎮休閑娛樂的中心;新建的全國一流鮮筍產地倉,今年交易高峰期日交易量達110萬斤,鮮筍交易價格創下歷史新高,筍農的“錢袋子”更鼓了。
不僅如此,太湖源農旅融合腳步也越邁越大、越走越深。依托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鎮域內“泛龍竹海”“云上茶鄉”“錦里桃源”等一批農旅特色園區打開了轉化通道,“游竹海、品茗茶、賞桃花”成為太湖源旅游新時尚。此外,在工業制造業方面,太湖源鎮也明晰了“新材料、新制造”產業導向,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不斷加快“騰”“轉”“育”。
下足綠富美“農”墨,繪就太湖源“豐”景。
“我們將高標準推進指南村省級未來鄉村建設,推動新時代美麗鄉村全域創建,加快形成‘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公路+美麗田園’‘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的大美格局,讓鎮村更美麗、特色更彰顯、產業更活力,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曹源發表示。
“產業強區”共塑吳越名城全域富美
從太湖源到苕溪南,振興與發展,始終是城鄉美麗的內核與動力。“以產興城”的理念與實踐,貫穿在臨安苕溪錦帶傳統風貌區建設全過程中。
“我們發揮苕溪錦帶傳統風貌區中心城鎮區位優勢,建設具有影響力、吸引力的產業平臺。”臨安區風貌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高效盤活風貌區內閑置土地、空置樓宇資源,堅持以企引企,積極培育孵化器和眾創空間。
如錦城街道大力引導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工作,重點建設“可靠智能工廠建設項目”,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及畝產效益;錦北街道則以“1+3+X”產業平臺整合為契機,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金馬區塊建設,規劃工業功能區2000余畝,核心擴容區700余畝,平臺內基礎設施項目已經完成初步設計批復,場平工程開工在即。此外,轄區內擁有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的杭州福斯特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其生產的共擠高反射封裝膠膜被列為2022年度國內首批次新材料名單,創新發展的動能正不斷釋放。
從文化名城到環境宜城再到產業興城,臨安區正通過產業發展與美麗風貌良性互動,以全方位各領域的系統提升,高水平推進全域富美。
“我們將加快城鄉面貌煥新,持續推進產城人文深度融合,把共同富裕落到最小單元,全面高水平推進‘吳越名城·幸福臨安’建設。”臨安區風貌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擦亮鄉村振興底色,繪就城鄉風貌新景,奮力打造“百里畫廊、千里畫卷”的新時代富春山居圖臨安樣板。(記者 王莉莉 通訊員 杭建宣)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