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弘協網絡)今年發布的《2022應用策略現狀報告》指出,金融服務業應用現代化面臨三大趨勢,包括數字化轉型和應用現代化正在快速推進、多云戰略日趨成熟、對安全的關注正在持續增加。其中,在金融行業應用現代化的多云戰略中,隨著人們意識到云計算并不是解決IT 成本控制、靈活性需求與安全等問題的絕對解決方案,云遣返的發展越來越強勁。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將其選定的應用從云端遷回內部或托管數據中心部署,報告顯示,應用的遷回量呈現了168%的爆炸性增長。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相關資料圖)
F5中國區金融行業技術總監、軟件事業部副總經理劉旭峰分析指出,公有云所承諾的成本效益可能比預期的更難實現,此外,金融機構正在分析和確定哪些資料、應用、應用安全和交付技術是他們真正必須自己控制的,哪些可以在公有云中更有效地托管和管理。他具體分析和總結了云遣返的出現和發展的四種原因:
第一種是上云以后應用本身的安全性、合規性的限制。用戶需要關注應用在安全性和合規性方面有沒有特殊的要求,比如說數據泄露、安全漏洞導致的云安全事件,如果該應用不能接受這種云安全風險,那就有可能要求遣返到私有云或本地數據中心內部,因為內部解決方案通常會有更完善的管理,會有更明確的安全邊界,能夠實現更好的數據控制。這是第一種情況,關注安全和合規的要求。
第二種是費用成本得不到降低的情況。公有云所宣傳的賣點之一是可以幫用戶節省費用,通過上云降低用戶的使用成本。但是有一些應用是全年部署的,7×24都要對外提供同樣規模的服務,這種全天候都需要大規模部署的應用,并不能充分利用云的彈性和可回收的特性。這種類型的應用如果在公有云長期使用,成本并不能夠降低。甚至因為公有云的計算模型可能會出現比預期的成本還要高的情況。
第三種是應用的業務指標、業務性能有大幅下滑的情況。應用如果要遷移到云中,首先要對應用架構進行一些調整和適配。有些應用不是為了云而設計的,從一開始就是為傳統環境設計的架構,上云之前也沒有做重構,如果遷移到云上的時候,會有很多限制暴露出來。比如說常見的延時問題,上云以后應用的架構沒有對云做優化適配,延遲問題就會表現得非常明顯,如果該應用本身對時延要求比較高,用戶體驗就會非常不好,也會考慮遣返回到本地。
第四種是業務的可用性指標在上云后不能達到要求的情況。公有云系統對云用戶來說是外部的系統,其可用性就完全依賴于公有云提供者的能力。如果公有云出現一些服務中斷的情況,在此期間云用戶只能被動等待,不具有自主可控性。因此如果該應用對可用性有自主可控的要求,也不太適合交給外部的系統。
以上這四個類型是云遣返的常見典型情況。
劉旭峰指出,不僅金融行業,在其他一些要求比較高的行業也容易出現云遣返的情況。他認為云遣返現象并不是對多云策略的否定,恰恰相反,云遣返和多云策略是一個互相匹配的過程。
云遣返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很多用戶并沒有仔細分析它的應用,沒有為云做重構,沒有針對云做適配。如果不加分析,只是為了上云而上云,一刀切的把應用都搬到云上,就容易出現云遣返的情況。云遣返只是把不適合上云的應用遣返到本地,并不是否定云戰略,那些適合在云端運行的應用可以充分發揮出云端靈活敏捷的特性。
云遣返帶來的結果是應用部署形態和模式的多樣化。應用根據特點和要求可以按需部署在公有云、私有云或本地數據中心,這種多樣化的結果催生了多云調度的需求。劉旭峰認為,F5長期以來的發展戰略始終圍繞從代碼到用戶的全路徑交付能力,作為多云服務領域的領導廠商,F5在應用交付和應用安全領域都做了很長時間的積累,可以在傳統的系統環境、虛擬化環境、容器環境、私有云環境和公有云環境可以提供始終如一的最佳交付體驗,這種成熟的多云調度能力也是F5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