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家住本溪在沈陽上班、家住綏化在哈爾濱創業……如今東北地區,在“1小時通勤圈”內跨城上班的人屢見不鮮。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東北地區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快速興起,產業、人才、政策、科技等資源加速聚集,激發的“振興動能”值得關注。
城市群、都市圈內的區域協作發展,推動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在“1小時通勤圈”功能影響下,東北地區的新興產業快速成長。比如,黑龍江省以哈爾濱市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心,不斷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形成中心城市帶動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態勢。又如,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發展,推動一批產業在“群內”落地,僅在農業產業方面就帶動了阜新市5萬余農戶。城市群產業協同發展,持續破解東北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較慢、新動能不足等難題。
城市群、都市圈營商環境建設整體發力,為東北地區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活力。比如,以哈爾濱市為中心建成的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動企業群眾辦事實現全省通辦。又如,遼寧和黑龍江兩個自貿區獲批后,區內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周邊城市帶來營商環境建設新樣本。發揮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城市群聯動作用,有助于解決市場化程度不夠高、政府改革不到位、民營經濟活力不足等問題,破解東北振興體制機制等深層次矛盾。
城市群、都市圈帶來的創新動能不可小視。東北地區幾大中心城市科研人才多、技術基礎雄厚,創新資源較為豐富。在城市群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下,中心城市以創新成果服務、引領發展的功能不斷展現。比如,大連化物所推出一系列氫能源研究新成果,圍繞其創新優勢,大連周邊地帶已布局打造氫能源生產基地,將產業做大做強做精。
東北地區城市普遍建設較早,城鎮化率較高,在工業、文化等領域具備豐厚底蘊。《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東北振興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初步建立,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為此,應不斷激發城市群、都市圈的“振興動能”,為東北地區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構建區域動力系統等注入持續動力。
首先,發展布局要樹立“圈”思維。應以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規劃城鎮化空間形態,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形成產業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格局。其次,“圈”內政策要有全盤謀劃。科學統籌城市群、都市圈,精細制定改革發展舉措。以同城理念規劃布局,將交通、產業、資源平臺等建設納為一體,打破要素流動壁壘,實現共建共享。最后,要不斷形成發展和服務共識。好規劃、好政策,需要有效執行。應加強區域內相關部門交流合作,推動政策、人才交流,推動企業、行業協會合作,不斷加深一體化建設和發展的意識,將城市群、都市圈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