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么快可以出院了,早點回去,我還能給孫子做飯吃呢。”周一一早,碰到來查房的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婦瘤外科主任醫師朱滔,葉阿姨心情不錯。掛完最后一袋鹽水,她和病區的醫護們合了影,約好兩個月后復查時再見。
一周前,葉阿姨意外查出子宮內膜癌,從外地趕來杭州看病。原本以為要面臨一場大手術的她,沒想到自己術后三小時就能下床走動。這一切,要得益于省腫瘤醫院外科微創手術快速康復理念。
術后三小時就下地 機器人的“手”不會抖
葉阿姨65歲,退休后忙著帶孫子,入院前一周,她發現身體有些異樣,在當地醫院一查,發現子宮里有個腫塊,病理檢查確診為早期子宮內膜癌。
“我已經絕經十多年了,最近一兩個月突然有些出血……”剛到省腫瘤醫院時,葉女士很擔心。朱滔副院長團隊評估后,為她制定了一項新的治療方案,借助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的“手”和“眼”,微創切除腫瘤。
為什么選擇機器人手術?朱滔有幾方面考慮。
“患者身高152厘米,體重55公斤,體重指數高,手術視野不容易暴露。而機器人的仿人手機械臂可以360度旋轉,在患者腹腔內‘穿針引線’,加上熒光導航功能幫助醫生判斷最容易轉移的前哨淋巴結,可以實現腫瘤精準切除,避免了大面積淋巴結清掃帶來的創傷,幫助患者快速康復。”
手術定在上周五上午9點41分開始,朱滔坐在機器前,盯著屏幕上放大5倍以上的手術視野,指揮機器人“操刀”,不到一個半小時,就為葉女士切除了病變的子宮。11點半,葉女士回到病房,下午2點半,她已經可以下床活動了。
快速康復理念普及 一半以上患者縮短住院時間
“快速康復,是我們近年來圍繞外科手術患者中普及的技術。”朱滔說,葉女士3小時就能下床,除了手術方案的制定,還涉及麻醉、康復、營養、護理和醫療等多個團隊,“60%—70%進行微創手術的患者都能進行快速康復。我們通過信息化改造提醒,多學科合作,讓部分通過微創手術以及微創治療的患者能夠早期下床活動,盡早出院。”
每年,省腫瘤醫院平均接診300多例子宮內膜癌患者,婦瘤外科主任醫師張英麗說,對于宮頸癌、卵巢癌等患者,醫院也在機器人手術的基礎上探索出了快速康復流程:為患者做好術前評估,管理好術中麻醉,進行術后鎮痛和護理,讓患者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盡快下床。
“以前,患者在術前要吃瀉藥,會出現體液丟失?,F在我們改良方案,讓患者在術前一兩天進行無渣飲食,術前4小時喝糖水,保證體力。術后6小時,讓患者喝糖水,提高營養攝入,避免能量丟失。”婦科護士長王春蘭說,正因為這樣的快速康復流程,才讓葉阿姨很快恢復,達到出院標準。“麻醉的改進也是快速康復的一部分。原來的麻藥可能影響胃腸道蠕動,患者會出現嘔吐?,F在我們摸索出了快速康復麻醉方法,術后患者腸胃脹氣不明顯,也不會嘔吐,愿意主動進食、下床,好得更快。”
科普
肥胖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按照醫囑,康復出院的葉阿姨,后期需要間隔兩三個月復查一次,持續兩年。朱滔叮囑她,95%的早癌患者愈后都很好,但日常要健康飲食,適度鍛煉,適當減重。
“早期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大多數是絕經期或絕經后的女性,不過現在發病年齡會相應提前,特別要關注有乳腺癌、結腸癌、子宮內膜癌等腫瘤家族史的人群。”朱滔說,門診中,40多歲的患者也不少見,且大多數早癌患者癥狀不明顯,因此出現月經不規則、絕經后出血、流液等,都要引起警惕。
要預防子宮內膜癌,朱滔建議,平時要定期進行常規的防癌篩查,目前各地都為中老年婦女免費提供兩癌篩查。生活中要健康飲食,避免肥胖,因為脂肪能夠積聚低劑量雌激素,會刺激內膜不規則生長,導致癌變發生。
“出現月經紊亂、流液等,要及早到正規醫院進行B超檢查,看一看子宮內膜厚度。如果內膜厚度超過10毫米,需要進行診刮等檢查,做到早發現。”朱滔說,腫瘤是一種慢性病,早發現可以治愈,建議患者到專業的腫瘤專科醫院進行診治,少走彎路。(記者 柴悅穎 通訊員 馬華君 王屹峰)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