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民諺有云:“炕上沒有席,臉上沒有皮。”這個“席”指的便是泊里紅席。泊里紅席是一種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純手工藝制品,但現在,編席的匠人越來越少。不過,在泊里鎮張家莊村,依然有不少人堅持傳承著這一傳統技藝。
張家莊村位于泊里鎮駐地南四公里,南靠濱海大道,以種植高粱而聞名。這里四季分明,溫度適中,生長出來的優質高粱為紅席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泊里紅席歷史悠久,相傳其發明者是戰國時期的孫臏。據說,孫臏曾流浪并寓居于泊里一帶,因生活窮困,便用高粱的秸稈編席子,編席時他受傷未愈的膝蓋流血滴在席上,使席子呈現紅白相間的顏色。后來,編席的手藝在泊里一帶流傳開來,并傳承至今。
“打我記事起村里就開始編席了,全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在編紅席。”張家莊村編席人肖長全說,他六歲開始學編紅席,已堅持了六十多年。
編紅席的工序復雜,先把浸泡過的高粱秸稈劈成半公分左右寬的篾子,再用刀把篾子里面的瓤刮凈、刮平,直至平滑、光亮,白色的篾子還要用硫磺熏,最后按照一定規律挑上壓下,構成花紋,編制成席。由于是純手工藝制品,一領普通規格的紅席,從起頭到編成,一個好手從早編到晚也要五天時間才能完成。而讓肖長全堅持下去的,除了對傳統手藝的恪守之心,還因這是一門能讓自己日子過好的“營生”。
“現在紅席越來越受歡迎了,價錢也漲上去了。我這個年紀,要外出打工腿腳不便利,有了這門手藝,一個人一年能掙四萬元左右,生活越來越好!”肖長全笑著說。
他同時也告訴記者,眼下暢銷的泊里紅席曾有過一段時間的“冷清”——由于銷路窄,手藝人編好的紅席只能拿到大集上售賣,不少匠人為了生計,無奈放棄了這門技藝選擇外出打工。為讓傳統技藝得到傳承,2009年,張家莊村成立了紅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員不用出家門,就可以接到訂單。
2011年,泊里紅席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3年,“泊里紅席”商標被國家工商局注冊為國家地理商標,泊里紅席在市場上愈發受歡迎。(記者 王培珂)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