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醫保局召開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1年)》(以下簡稱《2021年藥品目錄》。至此,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順利結束。
本次調整,共計74種藥品新增進入目錄,11種藥品被調出目錄。從談判情況看,67種目錄外獨家藥品談判成功,平均降價61.71%。調整后,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總數為2860種,其中西藥1486種,中成藥1374種。中藥飲片仍為892種。
這是自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連續第4年開展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與往年相比,今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有哪些特點?
堅持?;?/p>
重“雪中送炭”大于“錦上添花”
近年來,隨著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我國獲批的新藥數量逐年增多。從醫保部門的角度,一方面希望更多更好的藥品能夠盡早上市、盡早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盡早讓患者獲益;另一方面,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基本醫保籌資很有限,因此必須牢牢把握“保障基本”的制度定位,重點將臨床價值高、價格合理、能夠滿足基本醫療需求的藥品納入目錄。
在今年的調整中,國家醫保局也繼續嚴格把握調整標準、條件,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堅持“?;?rdquo;:
一是在調整中,始終綜合考慮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醫保基金和參保人員負擔能力等因素,將基金可承受作為必須堅守的“底線”,堅決杜絕“天價藥”進目錄,確保談判形成的支付標準符合“?;?rdquo;定位。參與本次目錄調整工作的北京市醫療保險事務管理中心主任鄭杰表示:“按照限定的支付范圍,目前國家醫保目錄內所有藥品年治療費用均未超過30萬元。”
二是緊盯臨床合理用藥需求,著力彌補基本用藥保障短板,多“雪中送炭”,少“錦上添花”。新納入藥品精準補齊腫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見病、婦女兒童等用藥需求,共涉及21個臨床組別。其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藥20種,腫瘤用藥18種,丙肝、艾滋病等抗感染用藥15種,罕見病用藥7種,患者受益面廣泛,極大緩解了患者經濟負擔。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原來價格昂貴的藥品,開出了平民價、符合“保基本”定位的藥品,經談判后順利進入目錄。中國癌癥基金會理事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副院長石遠凱介紹說,70萬1針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癥的知名“天價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經過談判后大幅降價,已達到多數患者可承受范圍之內;達雷妥尤單抗注射液等年治療費用超過100萬元的“天價藥”,經談判全部降至30萬元以下。這些“天價藥”自身降價,加上醫保報銷,患者家庭的負擔水平顯著下降,極大降低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風險。
三是通過引導同治療領域用藥適度競爭和目錄內藥品再降價,騰出基金空間,推動實現基本用藥保障“升級換代”,實現“更高層次的?;?rdquo;。經初步測算,新增的74種藥品預計2022年增加的基金支出,與目錄內藥品降價等騰出的基金空間基本相當。因此,從總體上看,近期不會明顯增加基金支出。從患者負擔情況看,與原市場價格相比,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本次談判預計2022年可累計為患者減負超過300億元。
支持醫藥創新
創新藥進醫保持續“提速”
作為醫藥市場上體量最大的購買方,醫保基金一直用實際行動支持創新藥發展。尤其近年來,隨著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初步建立,創新藥進入醫保的速度大大加快,患者可及性明顯提高。《中國藥學會和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近日發布的《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進展與成效藍皮書》顯示:從數量來看,2016年至2020年上市的重大新藥創制項目支持的34種藥品中,有26種進入醫保目錄,占比達到76.5%;從時間來看,2017年新藥從上市到進入醫保要花4年至9年不等,2019年縮短至1年至8年,2020年進一步壓縮至0.5年至5年。
今年的醫保目錄調整也充分展示了對我國醫藥產業創新的鼓勵和支持。發布會上,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教授劉國恩用這樣一組數據展現了這一點:今年通過形式審查的藥品中,2016年1月1日到今年的6月30日上市的藥品有174種,其中新上市的藥品高達161種,比例高達93%;通過談判新增67個,66個為過去五年內上市品種(2020年新增96個品種,其中五年內新上市品種68個),其中27個創新藥物實現當年上市、當年進醫保的進度;23個國家重大新藥創制藥品進入談判環節,其中22個藥品談判成功。
相關行業研究表明,在醫保報銷機制的刺激下,創新藥進入醫保后將有助于實現覆蓋醫院、零售藥店的快速滲透。不僅如此,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政策助推談判藥的落地使用,如明確對實行單獨支付的談判藥品不納入總額預算范圍,允許談判藥品在定點零售藥店和定點醫療機構施行統一報銷政策(“雙通道”政策),將定點醫療機構合理配備使用談判藥品情況納入協議管理等。這些都極大提高了創新藥的患者可及性,讓更多患者能夠用上這些救急、救命的好藥。不僅如此,在我國生物技術突飛猛進、創新藥產業加速崛起的大背景下,更多國產創新藥正加速向醫保目錄挺進。
持續完善動態調整機制
優化技術細節和工作流程
作為醫藥服務市場的“超級買方”,國家醫保局每年需要為藥品支出約8000億基金,而醫保藥品目錄又是基金需要為哪些藥品埋單的重要依據??茖W、高效的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不僅是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的關鍵手段,更是加強參保人用藥保障、提升醫保獲得感的必要舉措。
我國在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經過深化改革,初步邁上了程序規范、路徑清晰、評審科學、措施有效的道路。今年,在深入總結前期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目錄調整的范圍、條件等相關技術細節和工作程序做了進一步優化完善,進一步提升了目錄調整工作的科學性、透明度和規范性。
一是提升科學性。通過發布《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明確了申報藥品的范圍,秉承“評什么,報什么”原則,以評審需求為導向確定申報內容和范圍,強化評審的循證依據。并且,在正式開展調整工作前,在廣泛征求專家、企業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完善了專家評審指標體系與評分規則,促進評審工作“由主觀走向客觀”。
二是提高透明度。在2020年公開“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名單”的基礎上,首次增加公開申報藥品相關信息,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通過與相關部門聯動,驗證企業提交信息真實性,擴大專家評審信息來源,提升評審客觀化。
三是加強規范性。完善藥物經濟學和醫保基金測算規則,為藥經和基金測算工作的科學化和標準化提供技術支持。在基金測算方面,據鄭杰主任介紹,建立了一套標準化、規范化的模型,綜合考慮參保人合理的用藥需求、藥品臨床價值、創新程度、市場競爭等因素,基于循證證據,對藥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學評估。而在藥物經濟學測算方面,據國家醫保局介紹,試行了多位藥經專家根據測算指南對同一藥品開展“背靠背”測算,提升測算結果精準度和公平性。
四是突出信息化應用。首次開發應用于企業申報和專家評審打分電子信息系統,有效提高了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效率。
據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版目錄預計將在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以盡早惠及廣大患者。這意味著,將有一批新的救急救命的好藥被納入醫保。這是2021年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又一個里程碑式進展,更是國家醫保局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送給全國人民的一份民生大禮。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