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央行也來湊“熱鬧”。
7月1日上午7點45分,央行宣布下調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利率25個基點,再貼現利率下調25個基點。
同時,央行下調金融穩定再貸款利率50個基點。
在這里,我先給大家解釋一下再貸款與再貼現這兩個金融術語。
再貸款是指央行對商業銀行的信用貸款,央行增加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是銀根松動的標志;
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已經貼現,但是未到期的商業票據,商業銀行可以憑借該票據向央行再次貸款。
央行下調這兩項利率25個基點,同時下調金融穩定再貸款利率50個基點,都是呵護市場的表現。
需要呵護的市場,一定是已經“受傷”的市場。
大家可能認為,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很受傷,全球經濟很受傷。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全面。
其實,自2015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一直處于起起伏伏的過程中。
2015年,迎來了美元的加息潮,中國經濟同樣受到影響。
2015年,自“811匯改”之后,中國資金對外流動的大門稍許打開,面對資金外流的窘境,中國開始加大國內流動性的投放,這也間接促成了中國股市的“水牛”。
2015年之后,中國開始逐漸收緊貨幣流動性,改“全面放水”為“精準放水”。
時至2020年,中國仍未改變精準放水的傳統,此次定向降息的方向非常明顯,針對的是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以及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方向,而非全面的放水。
這種放水方式要比全面放水更好。
畢竟,2020年以來,農民與中小企業的問題,金融安全的問題是中國要處理的核心問題。縱觀整個全球經濟發展史。
在全球經濟低迷時期,民生問題與小企業問題是要處理的核心問題,金融改革所出現的金融企業破產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當然,精準降息并非沒有缺點,在經濟低迷情形之下,精準降息的效率問題仍難以解決。
首先,央行給予商業銀行足夠的流動性,但是由于商業銀行擔心自己的壞賬率,不敢放貸,使得資金在銀行體系內空轉套利,這也使得央行不得不被動縮表。
其次,央行給予中小企業的利率優惠,由于資金走向模糊,也會使這些資金進入股市或樓市,而沒有真正用于扶持弱小企業的過程中。
當然,這些問題是全球性難題,并非只是中國自身的問題。
我們從貨幣的本質來看,貨幣本質上是一種合約。這種合伙可以是人為制定的,或者是市場形成的,應該具備交易的屬性,這就要求幣值的相對穩定。
同時,貨幣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資產、資產,是市場要素的一部分。
作為資產或資本,就會出現貶值或升值的預期,這就跟貨幣作為一種合約,所要求的價格穩定性相悖。
這也可以稱為是貨幣的悖論。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危機已經從前期的產品過剩危機、金融危機,轉向債務危機、貨幣危機,這都跟貨幣的二元悖論相關。
?對于中國而言,我們要爭取使自身的貨幣政策發揮其積極的一方面。
而在前期,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果并不是太明顯。這也促成深圳這樣的城市房價大漲,這中間就有資金違規進入樓市的問題。
這種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政府、市場的同時發力,使得資金能夠真正進入該去的地方,也就是國家所鼓勵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地方。
央行此次定向降息,就是為半年的貨幣寬松保駕護航,盡量保證貨幣流動性的寬松,畢竟在上半年,貨幣的消耗量比較大,這叫做未雨綢繆。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