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商銀行發布了《關于清理長期不動個人銀行賬戶的通告》,這也就意味繼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國有大行以及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行之后,“清卡行動”再添一員大將。據了解,此番多家銀行接連發布關于清理長期不動賬戶及超量賬戶的公告,既是為加強電信詐金融騙等風險防范,也是為資源重整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
“清卡行動”
主要針對兩類賬戶
工商銀行近日發布的《關于清理長期不動個人銀行賬戶的通告》稱,今年7月起將對用戶長期不用的個人銀行賬戶(借記卡和活期存折)開展清理工作。清理范圍為:截至今年6月30日,凡連續三年以上(含三年)未發生客戶主動交易,賬戶余額為零,且未簽訂信用卡、個人貸款還款及其他代收代付協議的賬戶(借記卡和活期存折),其賬戶功能將調整為非柜面業務只收不付。其中,金融社保卡、軍人保障卡、武警軍人保障卡、退役軍人擁軍優撫卡、公積金聯名卡等政策類賬戶,理財金賬戶卡、財富理財金卡等特色賬戶,不納入清理。
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國有大行已經先后展開了相關不合規銀行卡的銷戶清理工作,近期包括光大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在內的一批股份制銀行也紛紛發布公告加入了“清卡行動”的行列。
通過對各家銀行公告信息梳理發現,此次“清卡行動”主要針對兩類賬戶:一類是賬戶余額為零或低于10元,且長期未發生交易,俗稱“睡眠賬戶”;另一類是個人在同一銀行開設超過監管規定數量的賬戶,也就是“超量賬戶”。當然,具體的執行條件依照各家銀行規定不盡相同,部分銀行只清理其中一類,也有的銀行同時對這兩類賬戶展開清理。
值得注意的是,“清理”不完全等于銷戶。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于客戶逾期沒有主動處理的賬戶,有的銀行會作銷戶處理,有的銀行只是限制交易功能,客戶后期有需要還可以重新激活。鑒于每家銀行清理賬戶的時間點不同,持卡人可以根據自己手中的銀行卡到附近網點咨詢。如果自己的賬戶屬于清理范圍但還未開始清理的,可通過完成一筆動賬交易(包括存取款、匯入匯出、轉賬、消費、繳費等主動動賬交易)來激活賬戶,如果賬戶交易已被鎖定,也可主動前往營業網點辦理激活手續。建設銀行就有規定:如客戶有賬戶在上述清理范圍內,且希望繼續使用,可以持銀行卡或存折、有效身份證件到該行任一網點辦理激活手續;如未主動激活,則將對符合條件的長期不動個人銀行賬戶予以銷戶。
防范金融詐騙
重整銀行資源
隨著我國銀行卡業務迅速發展,大家手中的銀行卡也越來越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人均擁有銀行賬戶數達8.9戶,全國人均持有銀行卡6.4張。然而現實是,持有的銀行卡再多,常用的往往也就2到3張,超出需求的部分到最后就都變成了“睡眠賬戶”。
有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開展“清卡行動”,不光是因為“睡眠賬戶”的超量存在擠占了過多的銀行系統資源,還因為這些賬戶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從而危害大家的財產安全,近年來愈發猖獗的電信網絡詐騙,就主要是通過銀行卡轉移詐騙資金,而如果持卡人不慎丟失銀行卡或者不經常使用,被他人獲取后,還有可能增加被盜刷或者偷刷的風險。這也就是說,各家銀行此次對“睡眠賬戶”的清理工作,一是為了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二也是為落實監管要求,加強賬戶管理,防范電信網絡詐騙風險,更好保障客戶資金安全。
在“清卡行動”的同時,不少專家還呼吁銀行提高人性化服務的意識。例如,處理不同類型的“睡眠賬戶”時,應以短信、公告等方式向用戶發送溫馨提示,主動說明情況,在合規的情況下給予客戶選擇權,增強用戶的安全感。
而對于持卡人而言,增加賬戶盤點意識十分重要。定期梳理個人名下賬戶及資產狀況,在密碼設置、賬戶登錄管理等方面做好保護措施,同時養成查賬記賬的良好習慣外,對于不希望被凍結的銀行卡,可以每年辦理一筆業務或者進行轉賬等交易維持“活性”。與此同時,出租出借出賣銀行卡的行為也不可取,如果是被冒用,則必須及時報警,請銀行和公安機關對賬戶進行凍結,盡量避免給自己造成金融信譽上的損失,同時也避免給其他人造成損害。(李媛穎)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