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金融 >
A股三大指數連續第3個交易日收跌 兩市成交額連續五日突破萬億元
2021-02-25 08:15:13   來源:證券日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2月24日,A股三大指數震蕩走低,連續第3個交易日收跌,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分別跌破3600點、15000點大關,創業板指跌幅一度超過4%險守3000點。兩市成交額達到10639億元,為春節后連續第5個交易日站在萬億元以上。

沃隆創鑫投資基金經理黃界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隨著節后資金回流,以及大量新發基金逐步流入市場,使得A股成交較節前明顯放大,另一方面近期資金調倉換股動作明顯,同樣加劇了成交量放大。

事實上,隨著A股市場展開自發的良性調整,“分化”、“復蘇”、“逆襲”這三大關鍵詞正勾勒出目前暗流涌動的結構性行情。

分化:調倉博弈激烈

隨著“白酒股持續走低”、“基金大跌”等接連沖上熱搜,市場短期正嘗試對此前抱團風格進行切換的觀點漸趨一致。

可以看到,2月24日,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僅有家用電器、房地產、國防軍工等3個行業實現逆市上漲,前期熱門領域食品飲料、有色金屬、電氣設備、休閑服務、醫藥生物等板塊跌幅均在3%以上。

富榮基金研究部總監郎騁成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行情演繹到當前位置下,部分熱門行業的結構性估值偏高,市場對流動性變化甚至流動性預期的變化開始高度敏感。國內方面,近期央行連續回籠資金,疊加春節假期前后資金需求量的短期波動,資金面整體呈現偏緊的趨勢;海外方面,直到鮑威爾在2月23日晚間講話之前,美債利率急劇攀升,從年前不到1%上漲到1.39%以上,維持數月的低利率環境下,通脹帶來的壓力信號十分顯著,美股市場納指也進入了深度回調。盡管鮑威爾的表態再次明確了美聯儲對寬松政策的維持和對通脹的容忍,受此影響,2月23日美股市場盤中也呈現了反彈趨勢,但是,截至目前市場依然充滿爭論和不確定性,部分觀點依然認為美聯儲偏鴿的表態僅僅是為了緩和近期美債上漲所帶來的市場的恐慌。

此外,2月24日午間香港財政司擬上調港交所股票交易印花稅,交易成本的上升從情緒上打擊了南下資金的投資情緒,北上資金當日也從凈流入30億元以上回落到凈流出6.73億元。受上述因素影響,A股此前受益于流動性而享有估值溢價的相關行業在2月24日出現深度回調。

復蘇:經濟活力構筑基礎

牛年春節黃金周,中國百姓的消費力十足,展現了強勁的經濟活力。據中國商務部監測,2月11日至2月17日,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創造了約8210億元的銷售額,同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28.7%,比2019年春節黃金周增長4.9%。

此外,31省份2021年經濟增長目標近日陸續公布,大部分省份設定的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目標在6%以上。專家分析,中國經濟有基礎延續穩健復蘇態勢。

黃界峰告訴記者,當前影響A股市場走勢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觀流動性及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兩方面,由于市場預期美聯儲或提前收緊流動性,因此前期累計漲幅較大、估值過高的部分個股將面臨嚴重拋壓;受益經濟快速復蘇的順周期、低估值的板塊將持續受到資金的青睞;此外,受益于“十四五”規劃的新能源、軍工和科技細分領域,在估值回歸合理區間后,依然會有所表現。

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也繼續強調,A股牛市沒有結束,即使流動性預期最糟糕情景在3月底開始,一季報行情時也會有一波像樣的反彈行情。

逆襲:局部品種反擊

短期資金面和情緒面以及消息面的擾動不會改變市場的主要邏輯。僅從2月24日來看,仍有2071只個股實現逆市上漲,占可交易個股總數的比例為49.60%,其中,77只個股強勢漲停。

基于戰略防御情緒逐漸占據主導,資金配置開始向中小盤價值成長下沉。截至2月24日收盤,全部A股平均總市值為206.43億元,上述77只漲停股中,有73只個股最新總市值低于這一水平,占比94.81%。股票價格方面,低價股也開始受到青睞,上述77只漲停股中,有73只個股最新收盤價低于A股均價(23.25元),占比超九成。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夏風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節后幾個交易日,市場的關注重點在于通脹預期的抬頭。一旦通脹超預期高位,則貨幣政策轉向的可能性會大大提前。流動性收縮的預期可能對節后的市場形成了比較大的壓制。觀點出現分化后,落實在策略上,肯定有提前離場的資金,這部分資金主要是在兌現利潤,所以前期抱團股跌勢居前。其實隔夜美股也出現了先大跌后企穩的走勢。我們判斷在目前的宏觀態勢下,貨幣政策和通脹都暫時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目前市場博弈的還是在情緒上。

“A股市場在充分消化估值后,將重拾結構化行情。”君創基金投資總監商維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認為長周期角度來看,未來三年主要的投資機會集中在品牌消費升級資產、科技效率資產、優勢產能輸出資產等三大類別。投資者應著眼于,景氣行業、優質資產、關注資產的核心競爭力、自身護城河、品牌力、產品力、服務力等內核驅動因素,減少博弈思維。相比于股價,我們更關注于資產能否持續的創造價值。( 本報記者 吳珊)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