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北京便利店“霸主”全時陷入關店危機尋求合作時,便利蜂再獲資本輸血引關注。
5月25日,有消息稱,便利蜂累計募集資金已達1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全球頂級PE、國家主權基金、國際一流大學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聯網公司。對此,便利蜂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北京地區門店確實已實現盈利,關于募資的消息也屬實,資金將全部用于投資中國便利店市場。”但對于融資更多細節,該負責人表示暫不便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與全時因資金斷裂關停京津區域門店相反,疫情期間,便利蜂加快了自己開店的步伐。今年以來,便利蜂不僅在原有的華北、華東市場加大開店力度,還陸續進入廣東、山東、河南等省市。截止2月,便利蜂在全國已有1500家門店,北京地區門店超500家。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此前表示,按照內部規劃,便利蜂已將未來3年的門店目標數上調至1萬家。同時,便利蜂所有門店均為直營。
三年直營店1500家、北京門店兩年實現盈利,便利蜂的速度和成績在零售行業前所未有,但中間也飽受爭議。此前,全時因資本引發的崩盤讓整個行業反思:依靠資本輸血的新零售便利店模式還能挺多久?而再獲融資的便利蜂前路幾何?
三年擴店至萬,還要燒掉多少錢?
與其他便利店相比,從創立起就強調“算法驅動”的便利蜂稍顯“非主流”。2017年,處于初創期的便利蜂因同時布局共享單車、無人貨架和新零售三個燒錢風口一炮而紅。除橫跨風口外,便利蜂還因“堅持直營、高速擴張”飽受質疑。
不同于7-11、羅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采用加盟的方式,實現店面運營的扭虧為盈,便利蜂所有門店均采用直營模式。盡管是直營模式,但開店快一直是便利蜂的標簽。自2017年在北京開出第一家門店后,僅三年多的時間,便利蜂就已經在全國20多個城市開了1500多家店。其中,北京門店數量就超過500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4年進入北京市場的7-11只有280多家門店,2013年進入北京的羅森才100多家門店。
此前,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表示,按照內部規劃,便利蜂已將未來3年的門店目標數上調至1萬家。
高速擴張背后的邏輯在于,便利店作為一門薄利重運營的生意,需要一定密度的門店數量才能產生規模效應和協調作用。資深零售業觀察人士、靈獸傳媒創始人陳岳峰認為,便利蜂前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去開拓市場,未來如何盈利將是一個問題,并且,隨著開店速度的加快,便利蜂的人力、資金、商品供應儲備都將面臨著更高的挑戰。
不過,據便利蜂表示,目前北京地區門店已實現盈利,累計1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06億)的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投資中國便利店市場。盡管新獲融資的便利蜂在擴店方面底氣十足,但在全時關店風波的發酵下,對便利蜂資金壓力的質疑聲再次響起。
有便利店資深人士粗略估算,按照一家門店的裝修、設備至少在60萬元左右計算。以便利蜂3年內1萬家店的目標為準,再新增8500家店鋪意味著要投入51億元的前期資金。而這并未將運營成本算入其內。記者從一位便利蜂內部從業者得知,一家開在北京核心商圈的便利蜂門店,大約400平方米左右,每日租金約為4500元。
此外,便利蜂在接受藍鯨財經采訪時稱,今年將在天津市武清區建造中國最大規模、自動化水平最高、設施最先進的鮮食供應基地,一期工程面積達30000平方米,預計2021年底完工。這一系列舉措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天眼查信息顯示,2017年2月,便利蜂獲得斑馬資本3億美元的A輪融資。2018年10月,便利蜂獲得騰訊投資及高瓴資本的2.56億美元戰略融資,共計5.56億美元(39.3億元人民幣)。2019年初,被曝出“考數學裁員”事件后,便利蜂創始人莊辰超發內部郵件稱,公司目前的資金儲備達到了數十億元,這是公司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疫情促使行業洗牌,數字化或成關鍵要素
事實上,從2018年至今,便利店行業就不停傳出借由資本瘋狂擴張,資本冷卻后關店倒閉的消息。最近,全時便利店關閉京津地區門店的事件也讓行業重新思考,便利店到底該如何經營才能成為一門好生意。而此次便利峰再獲融資無疑提振了行業信心。
藍鯨記者采訪了一位資深風險投資人對于此事的看法,該投資人表示:“在慢行業走資本推動的快模式,便利蜂善尋風口也會講故事,但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選址、選品、供應鏈和周轉率。一切不回歸商業本質的發展,最后都只是曇花一現,比如ofo、摩拜等。數字化若是真血液,看好便利蜂的發展,如若不是則相反。”
據了解,從創立之初起,便利蜂就自定義為“算法”驅動的科技公司。就如同公司愿景中所說的,“便利蜂將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改良現有的零售模式。使用大數據和智能軟硬件,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購物體驗,以用戶為中心,圍繞每個用戶個體進行專屬服務,使用戶獲得切實的便利。
自帶互聯網基因的便利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造著讓資本興奮的話題。無論是布局共享單車、無人貨架,還是引進7-11團隊、整合供應鏈、嘗試外賣業務、加大生鮮品類,以及3年萬店的擴張速度。便利蜂在引發質疑的同時,也獲得了資本的肯定和支持。
在便利蜂創始合伙人莊辰超口中,便利蜂更像是一種未來形態,并且與其他便利店不同,它更注重的是背后的數據,而不是當下利益。他認為,便利蜂通過全鏈路數字化,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便利店日常經營決策中人的不確定因素,實現“系統管店”,由此實現門店的快速擴張。
目前,在疫情的助推下,國內便利店行業已進入洗牌期。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便利店們在不斷外延擴張的同時實現商品差異化,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將會被淘汰,經過規模化發展后,會慢慢走向資本化、品牌化發展。
在此背景下,對于便利蜂而言,能否順利實現擴張無疑考驗著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同時記者也注意到,如今的便利蜂早已不再講述共享單車、無人零售的故事,而是開始專注于打造供應鏈能力、探索更多的業務邊界。
供應鏈方面,便利蜂除了加大門店的數字化改造外,還將在天津市武清區建造中國最大規模、自動化水平最高、設施最先進的鮮食供應基地。探索業務邊界方面,便利蜂選擇了探索門店業務可行性,也就是洗衣、打印等諸多方面。
飽受爭議的便利蜂,是在不斷構筑自身競爭壁壘的同時順利實現擴張且盈利,還是在燒完資金之后被戳破泡沫?藍鯨財經記者將會持續關注。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