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講述的故事,可能會發生在中國的任何一個鄉村。中國有兩個叫作“曹洼鄉”的地方,一個是在河北滄州市的吳橋縣,另一個便是故事發生的地方——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
當海原縣副縣長、華潤扶貧干部王金中第一次聽說去基層扶貧時,“鄉村振興”概念尚未在中國盛行。他的目的地是海原,地處寧夏中南部干旱地帶,年降水量只有三百多毫升,年蒸發量卻有兩千多毫升,因而被稱為“十年九旱”。1972年,這里更被聯合國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大部分地區都是茫茫一片的黃土溝壑,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少邊窮”。
重大轉變發生在這幾年,王金中明顯感覺到,改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寬闊的柏油馬路、紅頂白墻的民居、不斷與現代商業接軌的農業和畜牧業——人們的觀念也日益發生微妙的變化,當地家長越來越重視教育。至今,兩座現代化的公益圖書館已經落戶海原。
這兩所圖書館,恰恰緣起華潤怡寶的“百所圖書館計劃”。在當地,人們將其親切地稱為“百圖”。從2007年開始,這項旨在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捐建公益性質圖書館的項目,16年來已走過20個省份、5個自治區、3個直轄市,通過募集、捐贈超百萬冊圖書,堅持用“悅讀”點亮童夢,用呵護陪伴成長。
在海原,孩子們的生活因“百圖”而飄滿書香。
圖/公益圖書館掛牌
第233所圖書館在農村,“閱讀資源缺失”是廣泛存在的現象。據人民網報道,占我國兒童人口半數的城鎮兒童,擁有著童書資源的88.9%,而另外一半的農村兒童,只擁有童書資源的11.1%。
令人欣慰的是,這種差距正因為一些人的努力而在迅速縮小。
遠在海原曹洼鄉的曹洼中心小學,是一所公辦學校。今年9月,“百圖”修建的第233所圖書館在這里落成。
圖/新建好的圖書館
這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圖書館。寬敞的空間、現代化的照明和輔助教學設備、出版年份新近的書籍,應有盡有。此前,該校并不是沒有圖書館。副校長鄭志興回憶,舊圖書館的藏書大部分比較老舊,印刷日期在2005至2008年居多,書籍分類也比較雜亂,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這正是鄉鎮小學圖書館普遍存在的痛點,也最終造成了很多圖書館使用率低、被閑置的局面。
“學校有20位教師和291個學生,新建成的圖書館配套1132本書籍、1臺電視、1部臺式電腦、1個投影儀、20個書架、16套桌椅等,可覆蓋到330個學生,能很好滿足孩子們的課余生活的需要。”鄭志興說道,華潤怡寶按學校實際需求定制書單,科學地采購了一批批圖書,特意甄選的科技、文學和歷史等興趣類圖書都很好地迎合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
鄭志興今年45歲,是土生土長的曹洼鄉人。大學畢業后,他回到家鄉教語文,并從一線教師走上管理崗位。談及這些年教育資源的提升,他頗有感觸。海原本是人口稀少之地,以前一個班只有十幾個學生,教育資源更是嚴重不足。巨變發生在2013至2014年間,現代化的教學硬件設備被引進,教師也注重教育理念的培養。當然,還有圖書館這一絕佳的教學條件,賦予師生探索教育方式更多的可能。
和鄭志興一樣,教師馬海莉也是本地人,同樣也是教語文出身。她有著23年的教齡。“老師就是一根粉筆、一杯清茶,兩袖清風,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大。”馬海莉說道。
這個形象在馬海莉心田埋下了一顆種子。隨著年歲增長,馬海莉越發想成為那樣的人。上世紀90年代,她如愿考上師范院校,畢業后便走上家鄉的三尺講臺。
近年來,城鄉教育差距不斷縮小,但基層教育仍有諸多難點。馬海莉坦言,心酸事其實特別多:學校三年級到六年級有207個人,三年級以上全部住校,原因是教師人手不足,為了方便管理才這么做。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如何安排,這也給馬海莉出了一個大難題。
城鄉教育的差距,還是肉眼可見的。而這所今年9月落成的新圖書館恰恰彌補了這一空缺,新圖書館落成后,孩子們有了更好的選擇,老師們也不用在老舊的圖書資源中捉襟見肘,這所圖書館時刻向師生敞開。馬海莉認為,課外閱讀對于中小學生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對于鄉村孩子。閱讀是一種極大的精神滋養,能為孩子們打開視野,滿足他們的精神成長需求。
曹洼中心小學圖書館并不是海原的首座“百圖”圖書館。2018年,位于海原華潤希望小鎮幼兒園的“海原水中童話主題館”是華潤怡寶在海原修建的第一所圖書館。
圖/繪本館掛牌
海原華潤希望小鎮幼兒園園長宋建鵬回憶,2018年,隨著華潤集團蓋起這所小鎮幼兒園,華潤怡寶也為幼兒園的孩子們送上了一所“不一樣”的圖書館。這是一座以水元素為主題的圖書館,恰恰反映了海原人心中對水源的渴望與珍視,構思頗為精巧,一落成便受到小朋友的喜愛。
由于地處西部腹地,建造一座圖書館并非易事。“能克服的困難,大家嘴上都不說,只管去做。”宋建鵬說道,華潤怡寶工作人員把建圖書館當成頂級重要的事情。前期考察就來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效果圖也來回修改了很多遍,小到圖書柜樣式、書本選擇,大到整體視覺效果,都由雙方通力合作完成。
就這樣,從調研設計、具體實施,到最后圖書館交付使用,前后花了不到一個月時間。這讓宋建鵬感受到,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能量有多么大。
當孩子們開始閱讀
即便有了圖書館,作為曹洼中心小學的管理者,鄭志興也知道:“會讀書”和“有書讀”同樣重要。
事實正是如此。
距離海原一千多公里外的江西廣昌,就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廣昌第一中學2014年高考狀元的背后便有“百圖”的身影。
2014年,該校張子琦同學以698分的成績奪得江西省高考理科狀元,最終被清華大學錄取。
這是廣昌一中前所未有的佳績。這種積累,絕非一蹴而就。
2010年,修建于90年代的廣昌一中圖書館已經破敗凋敝,無法滿足師生的閱讀需求。校內關于新建圖書館的聲音越來越迫切,卻因資金問題無法實現。抱持教育發展優先理念的縣主要領導想辦法牽線華潤,圖書館由此花落廣昌一中。
恰恰在張子琦入學時,廣昌一中改造升級的新圖書館剛剛投入使用。該校校長表示,廣泛的閱讀是張子琦學業優秀的重要原因。據了解,張子琦高考語文考了140分,作文是滿分。
為了更好地利用新圖書館的資源,廣昌一中在其建成后便開設了閱讀課等活動。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挑選適合的書籍,并利用閱讀課讀書、摘抄筆記等。
和廣昌一中一樣,位于曹洼中心小學的新圖書館一落成,全校師生就想著如何將這所圖書館“用”到極致。據鄭志興介紹,目前已經開展閱讀周、作文課等教學活動,皆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比如,每個班的同學每周都要達到一定的閱讀量,并寫下心得體會,這才是“有輸入”且“有輸出”的學習。
圖/海原華潤希望小鎮幼兒園的孩子們在“怡寶水中童話”圖書館分享閱讀繪本
此外,曹洼中心小學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興趣培養。為了發展美術教育,學校給學生配備了50塊畫板、50個畫架,以及靜物臺、展示臺、石膏幾何體、石膏頭像等,每周三準時開課。圖書館也為學生配備了大量的繪本,學生可以接觸卡漫、水粉、國畫、兒童畫、油畫棒等繪畫素材,還能欣賞更為高階的名人油畫。
新圖書館剛修建時,班上有些孩子頑皮地跟馬海莉說:“這么漂亮的圖書館,哪怕不讀書,去里面坐坐也挺好的。”圖書館落成后,馬海莉發現,有些學生整日就愛往圖書館跑,閱讀也成了學校里最“熱門”的景象。
久而久之,馬海莉和鄭志興都有一種微妙的同感。一些孩子變文靜了,一些孩子更懂禮貌了,一些孩子書寫更規范、字更漂亮了,還有一些本身語文素養好的孩子,寫作水平更上了一個臺階。
圖/華潤怡寶志愿者和副校長鄭志興
對此,王金中認為,“百圖”很有意義,比起真金白銀的捐贈,這種對教育的實體投資將造福一代代的孩子。在他看來,農村只是文化、娛樂設施稍顯不足,但村民和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與城鎮的人們沒什么兩樣。
“鄉村振興的目的是縮小城鄉差距。只有這樣,那些拼了命想脫離鄉村生活、脫離鄉村教育的人才能回來。”王金中表示,可喜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鄉村基層教育和城鎮教育的鴻溝明顯縮小了。
改變就這樣潤物細無聲地發生了。
文化興 鄉村興
近年來,海原當地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這和國家落實鄉村振興政策也密不可分。
海原縣曹洼鄉曹洼村村支書杜永平今年剛好60歲。在他的記憶里,曹洼鄉發生重大轉變是在2017年前后,一排排漂亮的紅瓦房蓋起來了,道路也全部硬化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較大的改變,更值得關注的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村里再也沒有輟學的孩子了。
十年前,王金中加入華潤工作。也正是在鄉村振興計劃剛開始的2021年,他經華潤集團派駐到海原掛職副縣長,這里離他所生活的城市石家莊有一千多公里。雖是掛職,但王金中說,因為自己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所以更能共情農村生活的不易。
他帶著雄心到達海原。雖此前已有大致了解,但真正落地時,他還是遇到了許多困難。王金中分析海原的基礎條件:“位于寧夏高原,海拔相對較高,嚴重缺水。水土流失比較嚴重,資源極度匱乏。雖說有養殖業和畜牧業,但基礎很薄弱。當地人會開玩笑說,海原有三寶——土豆、馬鈴薯和洋芋,這其實是一樣東西。”
萬事開頭難。按照鄉村振興的規劃,產業振興是基礎,人才振興是基石,此外兼有生態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海原常年干旱,種植業并不是好的選擇。王金中選擇扶持畜牧業。
不僅是王金中。近年來,多名華潤干部紛紛到海原掛職扶貧。
王軍亮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此前他在華潤電力工作。今年9月,他抵達海原進行幫扶,開始做華潤希望小鎮的輪值鎮長。
“希望小鎮”是華潤集團踐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其長期以來的品牌項目。4個月以來,王軍亮已很習慣別人叫他“鎮長”。和王金中一樣,他也期待可以為當地村民找到持續不斷的“造血模式”。
圖/孩子們心目中的希望小鎮
“目前鄉村的面貌還是煥然一新的,老百姓的笑容更多了。”另一名華潤扶貧干部、曹洼村駐村第一書記馬從禮說道。馬從禮是土生土長的西海固人,2015年,他研究生畢業后加入華潤,踴躍參與到華潤的扶貧項目中。現在,他已經把曹洼作為自己的家鄉,因此也成了在當地干部群眾中廣受歡迎的第一書記。
無論是小鎮的建設,還是圖書館的修建,華潤人親力親為,甚至讓宋建鵬感覺,每一個華潤人都把振興海原當作了自己家里的分內事。他至今仍記得,2018年他和華潤志愿者一起為海原第一所“百圖”公益圖書館揭牌的激動勁,這也是百圖計劃歷程的標志性節點——全國第200所鄉村公益圖書館。
自2007年至今,“百圖”每年都在不斷刷新捐建的鄉村圖書館的數量。從第一所鄉村圖書館在梅州市石圳小學落成,到2013年第100所圖書館在電白縣那霍鎮那霍中學落成,第一個“百所”用了7年的時間,行至2018年,第二個“百所”只用了5年時間。“百圖”也積極和社會各界一起前行,去年還攜手央視著名的青年節目《你好生活》,為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的為民小學捐助了一所圖書館。在學校里,華潤怡寶“百圖”志愿者與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撒貝寧等跟孩子們的親昵互動,并為他們送去精美書籍,讓央視主持人倪萍頗為感慨。
“孩子們會長大,但怡寶贈書的書香會一直存留下來,這件事情我覺得怡寶做得非常了不起。”倪萍評價道。
圖/幼兒園畢業班的孩子們合影留念
疫情并沒有放緩“百圖計劃”擴張的步伐。今年,除了在海原,還在江西廣昌、福建清流等華潤集團定點幫扶縣、對口支援縣,以及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雷波,因地制宜新建了5所圖書館,配套捐贈書籍13000冊書籍,惠及學生超過6000人。同時,還開辦體育公益課堂,捐贈20萬元為雷波縣汶水鎮中心校的孩子們建造了600平米的球場和300平米的愛心跑道,持續致力改善鄉村兒童閱讀和成長的現狀。如今,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235所。
巧妙的是,一路走來,華潤怡寶也親眼見證了華潤希望小鎮的冉冉升起。2009年,華潤開始建造希望小鎮,怡寶便緊隨集團步伐,從廣西百色到福建古田,從湖南韶山到貴州遵義,從安徽金寨到江西井岡山,從寧夏海原到湖北紅安,從貴州劍河到陜西延安,“百圖”陸續落地全國各個華潤希望小鎮,捐建怡寶圖書館。多年來,華潤累計捐資超過10億元,在全國陸續建成了11座華潤希望小鎮,幾乎每所小鎮都“標配”了怡寶公益圖書館。
圖/怡寶"百圖"志愿者為孩子們帶來“環保水課堂”
如果說華潤希望小鎮項目是對偏遠地區的經濟扶貧,那么百圖計劃項目則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扶貧。對于已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中國,這種公益模式對鄉村振興的意義將更加深遠。
一座座圖書館,一排排新課桌,一本本精品書籍,正是身處偏遠之地的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與向往。未來華潤怡寶“百圖計劃”將繼續探索可持續的公益模式,將書與人連接,讓書香飄向更多的鄉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來源:南方周末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