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始重新思索,如何能在學校和教室內,在幾十分鐘的課堂上,實現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能?
政策指出,“要面向校內,提供優質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的進校產品與服務。”
而作為校內教育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教育數字化迎來發展機遇。
新技術,代表著最先進的生產力。近年來,數字化技術的突飛猛進,已經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全新的改變。而在教育領域,數字化手段是否能超越教學過程中的輔助工具的角色,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教育數字化的持續推進對于教育事業來說意味著什么?進一步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還面臨著哪些困難和挑戰?在對行業的觀察中,我們看到:教育的全面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趨勢,但技術和應用的融合還存在阻礙。技術的科學落地是教育數字化進一步推進的關鍵。
東風已至
教育數字化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核心內容。
承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系列文件,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教育數字轉型,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
與政策同步,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不斷增長,從資金層面支撐教育數字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起,我國公共財政教育經費開支保持6.94%的年復合平均增速,2020 年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達到 3.63 萬億元,同比增長 4.43%。
2020年,疫情的“黑天鵝”也無形中助推了教育數字化進程。
根據CNNIC 數據,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帶動下,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從2019年6月疫情前的2.32億人上升至2020年3月的4.23億人。
在線教育全面普及在推升需求的同時也提升了師生對數字化教育教學的認可和接納,線下+線上融合的教學模式正快速興起。
疫情催化,疊加政策利好,教育數字化的市場邊界還在不斷延伸。
據艾瑞咨詢統計,2013-2018年我國教育數字化整體市場規模從2692.8億元增至4072.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8.62%,預計2021年我國教育數字化整體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元。
多重利好之下,教育數字化賽道也吸引了諸多企業入局。硬件提供商、軟件產品服務商、智慧教育平臺建設商以及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以不同切入點入局。
供需兩端雙向促進下,教育數字化的新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如何科學落地?
在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落地皆為一個艱難的過程。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目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痛點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高數字化素養的師資隊伍依然短缺。數字化教學手段的落地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的數字化素養。而我國教師隊伍龐大,年齡分布廣,早期的教師培養也并不重視信息化和數字化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師對數字化技術和產品的認識和接納程度不足,客觀上阻礙了教育數字化的落地。
2.數字化學習基建與應用水平區域發展不均衡。由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的影響,各區域的教育數字化發展水平不統一。中西部、鄉鎮教育機構的數字化教學基礎建設和應用水平相對較低,難以滿足教育數字化落地的需要。
3.教學數字化環境“碎片化、難兼容”。教育數據無法全程覆蓋教學全流程、不同學習設備系統難以兼容,廠商和廠商之間無法聯動。在“三通兩平臺”“數字校園”等政策下,學校雖然配置了不少信息化產品,但技術與教育的適配度和融合度不高,但實際的應用情況卻并不理想。
軟、硬件產品面臨著數據接口匹配度低,系統應用不流暢、用戶體驗不佳等問題。不同數字化產品各自為戰,形成數據孤島。
科學高效的攻克這些痛點是教育數字化進一步發展的當務之急。
希沃攻堅破局之策
攻克教育數字化重重阻礙,實現科學落地的過程中,有哪些值得學習的經驗?深耕教育多年的希沃在2022新品發布會上分享了自身的實踐路徑。
2008年,視源股份未來教育集團推出自主品牌希沃。作為教育信息化應用工具及服務提供商,希沃經過十幾年持續的專注努力,在實現數字化轉型科學落地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匯總起來,希沃的破局之策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過硬技術實力打造高質量產品
在主打業務,教育交互平板領域,希沃立足視源液晶顯示主控技術,在高清、超高清液晶屏顯示的基礎上,集成計算能力、多點觸控、網絡連接、音視頻采集能力,打造了高質量智能交互平板產品。產品實現了互動白板書寫、多媒體課件演示、遠程教學等多項功能,具備強兼容性、響應速度快、抗光線干擾、低輻射、低功耗的特點,深得廣大師生的喜愛。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1年12月31日,視源股份擁有專利超過6700件,其中發明專利超1600件;視睿科技授權專利超3000件。
2. “服務用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希沃始終堅持“以用戶為核心”,在產品設計初期便從用戶體驗出發,從教師教學體驗和學生視聽感受出發,設計并優化產品軟硬件配置。
發布會上,希沃推出的第六代交互智能平板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教室環境使屏幕容易出現反光,學生長期注視屏幕有產生視疲勞的風險。考慮到這一點,希沃第六代交互智能平板創新改進了低藍光、紙質護眼、高色準顯示,通過了德國萊茵實驗室“眼舒適度”等認證,充分保護孩子們的視力。另外,教室里的聲音環境嘈雜,坐在后排及四周的學生,與坐在第一排的學生的聽覺體驗截然不同。為此,希沃第六代交互智能平板全新設計了2.2m的空中聲道,由交互智能平板的頂部向教室均勻發聲,讓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學生都聽得清楚、聽得舒服。
真正體貼的產品,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師生的使用意愿。
3.打通教育教學數字化全流程
為了解決教育教學數字化環境存在的“碎片化、難兼容”痛點,希沃進一步延伸產品線,推出了其他一系列數字化硬件產品,涵蓋智能講臺、錄攝一體機、桌面VR交互一體機、電子學生證、高中學習機等。
這些數字化產品能發揮“數字窗口”的作用,把教學中的單個場景、單個應用和單個教學環節中產生的數據打通,讓數字化教育教學進一步實現無縫銜接。
硬件是數字化教學的基礎設施,但真正讓師生形成使用數字化教育手段的意愿和習慣,則離不開好用的教學軟件及教學應用。
此次進一步更新的希沃白板和希沃信鴿應用,也在備課教研數字化和課件共享等功能上實現推陳出新:
此次更新后,希沃白板能夠通過算法能力,將課件庫中的課件拆解為環節,讓老師們更快地各取所需。例如,如果教師在備課時想要加入一個精彩的課堂活動,教師只需找到對應課程、篩選課堂活動,課件庫中相匹配的課堂活動環節將一一呈現,老師可以按需挑選、一鍵插入。
針對集體備課,希沃信鴿進一步開發在線集備功能。教師備課組可以在希沃白板發起集體備課,參備教師通過手機即可對課件進行實時研討、批注。研討、修改的所有過程都將被信鴿記錄下來,完成集備后,教師還可以一鍵發布集備評價表,輕松回收評價。
軟件應用的不斷優化,能夠更好地幫助學校實現“教、學、管”全面一體優化,用數據賦能教學和管理。
2021年,全國超過10萬所學校開始使用信鴿教研平臺進行教研管理,近3000所學校開始嘗試用信息化工具進行全校或跨校的集體備課;在希沃信鴿教研平臺內,全國已經產生超過7萬個集體備課項目,25萬條研討評論,3萬條課件及教案批注。
產品好不好用,用戶的去留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4.關注教師數字化素養提升
在提供技術產品的同時,希沃從2011年開始,便極為關注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
11年來,希沃完成的線下培訓覆蓋了430萬人次,來希沃進行線上學習的教師用戶,也超過了470萬人。通過搭建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發展體系,希沃助力培養出1000多名信息化應用導師,在教學、教研、管理、教師成長及特教工作中,提供了高效的支持和服務。通過提升老師們的教學信息化水平,希沃希望能幫助老師走向更好的職業發展道路,幫助學校培養更具科學素養的教師團隊。
十幾年來的堅持和努力也得到了市場的回報,希沃2012年-2021年連續10年蟬聯中國交互智能平板行業市占率桂冠。目前,希沃已走進全國超過260萬間教室,服務超過700萬教師,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未來圖景暢想
在我們可見的未來,教育數字化發展還有很長的發展路程。
道阻且長,但是其中,有一些新機遇的萌芽已經顯現:
1.后疫情時代,數字化教學日趨常態化
線上線下課堂融合促進對屏幕、錄播、學生學習設備的需求不斷攀升,師生也逐漸習慣于數字化教學設備和手段。在疫情完全平息之前,教育數字化需求還會進一步提升。
2.新經濟結構下,職業教育潛力巨大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市場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全國技能勞動者有 2 億多人,僅占就業人口總量的 26% ,而其中的高技能人才僅 5000 余萬人。
職業教育仍是我國教育領域亟需彌補的短板。
數字化手段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和管理效果的提升,有助于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在職業教育數字化領域,針對職業教育中重要的實驗實訓環節,希沃推出了桌面VR交互一體機,內置3000多款職教專業的3D教學模型,可以適配多門專業課程。
借助6-DoF三維操控筆、光學追蹤3D眼鏡,學生輕輕點擊、拖拽屏幕,即可輕松觀察、拆解、組裝3D模型,在教室里也能體驗“真實”的實驗實訓。
3.數字化帶來教育公平的美好構想
在我國城鄉、區域之間還有較大差距的背景下,教育資源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要彌合差距、促進高質量的教育公平,教育數字化是一個重要推手。
在公益事業上,希沃錄播團隊致力于用信息技術為全國師生的連接,搭建教育公平的橋梁。如今,希沃的錄播方案已經在全國1366個區縣應用,建設超過4萬間錄播教室,助力40萬教師用戶進行“三個課堂”應用的開展,并制作超過220萬節精品課程,支持助力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讓更多的孩子們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相信隨著數字化轉型的進一步發展,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景終將實現。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